郑密珠在刺绣
“要懂得手工的价值,要用‘匠人精神’传承闽南文化血脉。”初见郑密珠,她面带微笑款款走来,橘黄色的棉布裙子上点缀着细小的绿芽,让人领略有着千年刺绣传统的“漳州绣娘”的风采。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郑密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漳绣做成许多精致的作品,成为网友们喜爱的艺术品。近日,在2020漳州“汽车后备箱”夜市文化节上,她的粽子形香囊得到许多人点赞。
传承多种针法 不断融汇创新
漳绣,是以漳州地区为中心的闽南手工刺绣。传统漳绣的底料多用漳缎,绣线用真丝线和金银线,针法有70多种,色彩瑰丽、神态生动、绣工精细、立体感强、层次分明、浮雕效果显著,题材多寄予美好生活寓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十七八岁就拿起绣针的郑密珠,已在漳绣的道路上走了近30载。她回忆,年少时,她看见家附近的漳州绣娘们穿针引线,看银针和彩线翩翩起舞。1991年漳州刺绣厂招工人,她进入刺绣培训班学习,从此与漳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郑密珠也在拓展着漳绣的发展空间。她说:“我先是在漳州刺绣厂当了三个月学徒,后来又向有经验的老绣娘拜师学艺。再后来,我把刺绣作为自己的职业,想要探索刺绣更大的内涵。”
郑密珠全面系统学习盘金绣、垫绣、绒线绣的各种表现手法,潜心钻研漳绣技巧,向老艺人请教,领会传统技法精髓。求艺的那几年痛并快乐着,她面临艰难的选择。“那时我想,是为这门技艺去付出,还是为了市场去挣钱?最后我决定为技艺追求付出时间。”她说,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非常金贵的,只有靠技艺取胜,才有持续性。漳绣的一方天地里,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刺绣人,开创了许多不同的新技法。郑密珠在刺绣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自学了绣画、双面绣等刺绣技艺。
“漳绣所形成的艺术表达非常丰富,针法的语言千变万化,可以体现所有素材的肌理——只要你对物体理解透彻、对基本针法运用娴熟。”郑密珠说。
让传统回归生活 不断寻求突破
漳绣的魅力不仅在于技艺的不断创新发展,还在漳绣艺人一代代传承的“匠人精神”。近代漳绣作品色彩浓郁,层次分明,光亮鲜艳,镶色合理,接色顺和,以光、亮、齐、密、洁、凸为佳,尤其是金线绣和打籽绣,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浮雕效果明显。
郑密珠说,她一直在思考,怎么让作品从工艺品发展到艺术精品?怎样靠丝光的效果、颜色的深浅、针脚的粗细,让漳绣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精神。郑密珠想到,针线能不能也表现这个新的时代?于是,她把时代精神融入针线,有了栩栩如生的《水仙》,有了惟妙惟肖的《林语堂肖像》,有了呼之欲出的《漳绣财神》……从创意构思到画面组织设计,她赋予了漳绣更广阔的思想性、时代性。她历时1年多创作,2013年收针的巨幅作品《富贵祯祥》,幅面宽阔,气势宏大。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相互映衬下,形成明朗、清澄的吉祥意蕴。而作品《东山风动石》苍浑而深厚的赭黄、酱红色调似见历史的渊深与悠远,《土楼印象》中有明与暗、光与影、动与静,一针一线都交织着可圈可点的温润情怀。
“要懂得手工的价值,要用‘匠人精神’传承刺绣的文化血脉。”郑密珠说,随着时代发展,她对刺绣又有了新的思考。刺绣来自生活日用品,通过一代代匠人的努力,成为工艺品和艺术品。如今,郑密珠希望让刺绣等传统工艺重新回到生活,让传统亲切地活在当下。
郑密珠说,他们一代人经过努力,探索了漳绣的原创性、平民化,把漳绣艺术从家庭带到了公共空间。如何探索漳绣当代语言,让漳绣等传统工艺再回归生活,与现代生活相融,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
如今,郑密珠的工作室开始做衍生品,包括香囊、衣服、小配饰等,虽然不能批量生产,但坚持定制、手工的理念,也在不断开拓市场。
可变的线条、色调,不变的精致、丝理,郑密珠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从富有生机的鸟飞兽奔到精致传神的人物肖像,她为漳绣开拓了更大的空间,篇幅再大仍保持精致,远看有气势,近看有细节。她努力突破漳绣以往的尺寸,让它走向人们的生活空间。
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郑密珠对行业还有更多的思考。目前,刺绣行业在创新和传承上尚待发力,如何更好传承,培养后续人才,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以漳绣为例,图案复杂,工艺繁复,需要年轻人拥有色彩、构图、造型等综合知识。此外,需要结合更多现代设计,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当务之急是培养年轻人。希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希望社会各方面给予更多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漳绣、喜爱漳绣。”郑密珠说。
☉记者 苏水梅 丁汉钦 文/图
责任编辑/杨朝华 罗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