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创留住乡愁
沿着村道,记者步入祠堂,婴儿摇篮、椅轿、打谷机、风柜、米斗、纺织机等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老故事”。祠堂俨然成了一座“乡愁馆”。
收集老物件的想法,始于2015年年底。梧桥村村委会主任郑志祥向记者介绍,当时村里开展城乡垃圾大整治,在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时发现很多老物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们逐渐被淘汰,原本打算直接清掉,然而,村里不少年轻人觉得稀奇,甚至很陌生,很多连名儿都叫不出来。如何守住乡土留住乡愁?于是,经过多番合计,村里决定收集老物件,利用现有闲置的古厝进行摆放,兴办“乡愁馆”,让年轻一代的村民可以通过“乡愁馆”,一探逝去的岁月。
不仅如此,台湾空间设计师团队的介入,也带来了新的理念。
许亦成是台湾高雄科技大学的讲师,擅长以时代记忆为文创素材,打造历史文化空间。他的团队曾参与过龙文区宝岛埕项目的实践,导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眷村文化、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地构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文创商业街。
在他看来,商业与工业带动下的梧桥古厝群,反倒更加凸显纯真本性。更重要的是,比起远郊村落,其城中村的区位优势能够带来稳定的客流,加上独特的古厝文化资源,具有更多商业场景可供想象。
村庄戏台与筹建中的民俗文化广场,则将作为乡村文化复兴的载体。“漳州自古武风极盛,太祖拳是梧桥村世代传承的拳种,每年12月22日,我们和周边几个村庄,都要轮流举办武术汇演。”郑志祥表示,同时,由保生大帝信俗延伸出的踩火、游神等民俗向来是村里的盛事,本土文化深厚。
现在,融合闽南古风与现代元素的戏台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透明玻璃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引来村里不少老人小孩围观。据介绍,戏台约200平方米,建成后梧桥村的移风易俗活动等都可以在这个戏台开展,也可以邀请外面的小型乐队来戏台上表演,使之成为一个多功能休闲娱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