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文新闻网 > 人文 > 龙文好人

周肖英:从打工妹到全国劳模

龙文好人   时间:2015-10-30 15:42    http://www.lwxww.cn/   

  今年46岁的周肖英很普通,她是蓝田经济开发区4.5万名外来打工者中的一员。清瘦的面容,利落干净的短发,走在大街上,也许不会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和她交谈时,那平实的话语,又仿佛邻家大姐一般的亲切、随和。

  但她又是众多打工者中名副其实的佼佼者—今年4月28日,她光荣地作为漳州市全国劳动模范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

  在此之前,她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干部”;2000年被厦门市工会评为优秀积极分子;2007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被福建省评为“劳动模范”。面对接踵而至的诸多荣誉,周肖英这位来自浙江江山一个普通乡村的农家女儿感到特别满足、特别珍惜。她说:“来福建之前,想都不敢想自己能够成为劳模,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是漳州这片热土给予自己成长的机会。”

  1990年,中专毕业的周肖英进了当时还位于厦门的富华光学工业有限公司。她和所有普通的打工者一样,没有背景、没有经验、学历不高,对这座城市也很陌生,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和自己一起从老家来这里打工的高中同学、现在已是自己老公的赵玉峰。

  周肖英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认真地做好这份工作养活自己”。公司是以专业生产眼镜为主的台商独资企业,进厂后,周肖英从车间一线工人开始干起,不懂就学,学了就勤做,每天最早到,最迟离开。她还买来了专业书籍为自己充电,并参加自学考试,专攻计算机应用技术。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提升,经过系统而正规的学习,周肖英很快就掌握了一整套技能,1992年成为公司一名合格的技术员。

  2000年,富华光学工业有限公司从厦门迁到漳州蓝田经济开发区,接下来周肖英是两年一跳,担任了公司生产主管、品管主管,可以说,“漳州在前进,她在进步”。这一切对于大多数外来打工者来说,应该可以感到满足了,但要强的周肖英要向更高层次攀登,向更多的人展示打工者的风采。为了缓解用工危机和降低人工成本,她提出了将多个小部门组成一个大部门的建议,把分流出来的人调整到其他需要的岗位上,实现了产品生产周期的缩减。为了更好的胜任工作岗位,她接受了ISO1994和ISO2000知识培训,获得内审员资格证书,在业余时间自学了《管理技术》、《品质管理》、《财务会计管理》等专业书籍。

  因为做事踏实,做人老实, 2012年,周肖英担任了公司采购课长。物资采购工作,在有些人看来是个“肥差事”,可在周肖英眼里是个“苦差事”、“操心事”。特别是刚接手时,她要面对的是公司仓库滞存了20多年的物料,总价值近千万元。为了提升这些资产的利用空间,她费尽心思,处处“斤斤计较”,和开发部门密切配合,与新供应商沟通,三年下来仓库库存的零配件基本消化完成。

  面对日常的物资采购,周肖英总是要亲临现场调查考证,力求采购计划与需求对接、使用合拍。有时为节约每一分钱,她定会不厌其烦跑市场货比三家,同商贩磨嘴皮,回来还要上网查查有没有更合理的价格。一些供应商都当面嘲笑她:“现在这样不开窍的人少有,想打你的如意算盘,比登天还难。”

  正是凭着这种原则的坚守,她用低廉的价格购买同等品质的产品,还建议公司用新型材料替代价格贵工艺流程复杂的原材。从2012年开始,在客户认可品质的前提下,她采购锌合金替代白铜,每年就为公司节省了200多万元,还减少了原先用白铜生产、抛光、电镀、喷漆产生的环境污染,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没有无私奉献精神,是干不好工作的。所以一提到家庭,周肖英就感到惭愧,她说:自己也许是一个好员工,但远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靠家人的支持和宽容换来的。

  如今已在浙江一所大学读书的儿子是周肖英的骄傲。因为工作的繁忙,儿子刚满3个月,她就丢给老家的公婆照看。周肖英欣慰的说:虽然很少照顾儿子,但儿子十分理解我,从2001年开始,我一年最多回老家3次,他知道我已经和公司紧紧的连在一起,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了。

  周肖英走过了从“普通打工妹到公司管理者、再到全国劳模”的人生轨迹。对于公司来说,拥有周肖英这样的员工,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整个处于高速转型期的社会来说,周肖英爱岗敬业、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为全体打工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靠着勤劳和智慧,一样能活得很精彩。

来源:龙文新闻网 编辑:赵露佳 时间:2015-10-30 15:42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