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件石器文物安家石刻博物馆漳州龙文在建中的石刻博物馆,昨公开部分藏品
闽南网10月16日讯石戈、捕鱼网坠等,从远古时代缓缓走来,相聚在在建中的龙文区石刻博物馆。
昨天,石刻博物馆公开了部分石器文物。
漳州市文史研究员陈立群介绍,目前已搜集了石器文物有150多件,几乎贯穿了各个时期。石器文物的搜集工作还在紧张进行,陈立群也负责筹建工作,此前搜集工作得到众多热心人士的帮助,漳州最后一任知府陈嘉言的墓志铭或将捐给博物馆。
漳州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小石器,有石刀、石网坠等
石刻博物馆位于云洞岩风景区入口处,目前正在室内装修,下一步将布展陈列,开馆时间尚未确定。
现漳州历史拟建开元寺室外展馆
龙文区石刻博物馆系利用云洞岩景区原有配套用房作为室内展区,建立征集、收藏与研究古代石刻的专题博物馆。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
陈立群称,一方面是通过多类型石刻横向展现漳州历史文化,比如有法律布告类、民间记事类、民俗类、宗教类等,横向展现庞杂的历史文化;同时还有纵向展现漳州文化,从远古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到近代石刻,展现漳州渊源的历史文化。此外,还要主题展出,比如展现漳台渊源主题的石刻。
此外,在室内展示馆附近,还计划建开元寺遗存露天展示馆。
各界人士捐献文物还从浙江送回
陈立群称,筹建石刻博物馆两年多来,其中最困难的还是石器文物的搜集工作。但令人感动的是,不少文物收藏爱好者和当地村民纷纷支持,目前总共搜集了150余件珍贵的石器文物。
比如漳州文化产业推进会会长刘木进先生捐赠7件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另外,旅居北欧的漳州籍商人杨卫国先生也捐赠了2件,这两件都是在江东河段采砂时发现出水的。
其中还有一件石刻,原是从漳州一座牌坊散轶,石刻内容是任命书,10多年前,市民颜木通在龙文区做基建时挖出,“当时他向部门报告,但是没引起重视”,后来颜木通就把这块石刻带到了浙江金华。得知漳州龙文要筹建石刻博物馆,颜木通表示愿意捐给博物馆,最后用专车将此文物运回漳州。
漳州末任知府墓志铭或献给博物馆
此外,最近陈立群通过朋友与漳州末任知府陈嘉言的后人取得了联系。
目前他后人有意向将陈嘉言的墓志铭献给石刻博物馆。
目前搜集到的部分石器文物,其中包括明大书法家张瑞图石刻的“沧瀛楼”(画圈处)
陈立群称,陈嘉言(1851~1935年),湖南衡阳人,母张太夫人是进士、福建台湾府同知张学尹之女。辛亥革命时,漳州的顺利光复与陈嘉言放弃抵抗有关。陈嘉言召漳郡父老协商安抚事宜,听其自治,挂印辞官返湘。从1903年赴任,到1911年挂冠去职,陈嘉言治漳9年,多次遇到水灾,他亲自带着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河道,百姓间口碑不错。
器物
亮点1
新、旧时期石器均有迄今上万年
这批石器属于商周时代的生产工具,多为粉砂岩、玄武岩打磨而成,质地坚硬、刀刃锋利,且每件石器都有打孔,非常精美。陈立群称,对于研究史前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陈立群、沈少辉等研究员通过田野调查,在龙文区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小石器,迄今已有一万年以上。陈立群分析称,中原的主要用于狩猎,所以会比较大,而龙文发掘出来的小石器,更多是用于渔业有关的,所以比较小。
亮点2
明大书法家张瑞图石刻现身
在该馆前草地上见到这方石匾。匾长150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石匾阳刻“沧瀛楼”三个大字。纪年“戊子年秋月”,落款疑似“瑞图”的字样及一枚印章。
陈立群辨读为“瑞图”,但未敢妄断,后经北京专家鉴定,结果显示,题刻者落款确系张瑞图无误。
经分析认为,“沧瀛楼”可能是漳州地区明代中后期一座临水而筑的土楼或大楼,楼主与张瑞图可能有着密切关系,但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陈立群称,张瑞图题写的发现,向我们一展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艺术风采,并为古代书法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张瑞图(1570~1644),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泉州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后以礼部尚书入阁。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
(记者 苏禹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