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文新闻网 > 人文 > 学习思考

龙文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的构想

学习思考   时间:2015-09-09 09:03    http://www.lwxww.cn/   

   现代城郊型农业是指依托城市,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型网状结构的绿色产业,是以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综合产业。它是以现代文化、教育、科技为基础,以规模经为条件,集生产、生活、生态、教育、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

   一、龙文区农业及农业科技现状

   龙文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4摄氏度,无霜期360天。全区耕地面积2.6万亩,人口18.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龙文区农业生产空间有限,农业虽然规模不大,但经过多年的经营,市区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龙文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和经营方式谋划农业发展,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为城市配套的蔬菜、水果、食用菌和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促使全区农业向“高优、高效”的方向发展。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其作为推进城郊型农业发展的“助跑器”,通过引导企业强强合作、科企协作、资金合作等多元化的协作方式,不断为企业“强筋壮骨”。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城郊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培育发展孚美实业、东方食品、港昌罐头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立体种养、花卉、盆景等城郊型精细农业,既美化了城乡环境,又提高了群众收入。

农业科研推广成效显著

   龙文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了蔬菜、水果、食用菌和花卉苗木主导产业以及一个防疫示范乡镇。与福建农林大学、省甘蔗研究所、漳州农校、漳州农科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开展各项科技攻关课题,以农业“五新”为抓手,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蔬菜产业主推津优10号黄瓜、新翠苦瓜、704紫长茄等品种,食用菌产业主要推广白背毛木耳品种漳耳43-28、43012、Z06283,畜牧产业重点推广“猪—沼—果(林、渔)”等立体化种养的循环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和瘦肉型良种猪早期断奶技术及暖棚养猪生产技术等。

高效规模农业初步形成

   龙文区在2013至2014年大规模实施畜禽养殖设施去功能化之后,零散养殖退出了历史舞台,环保压力使得规模养殖发展已成必然,规模养殖业带动了生态养殖业、高效种植业的兴旺发展,精选了包括蔬菜35户、食用菌34户的科技示范户和郭坑镇10家生态环保“零排放”规模养殖场。择优选聘了7名专家、5名技术指导员,建设了漳州市绿圃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和朝阳镇冯锦华白背毛木耳种植基地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发挥了典型引路,示范先导的作用,促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多元化农技推广基本形成

   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城郊农业的重要力量,能有效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优化龙文区的特色产业,龙文区人民政府通过扶持基础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费减免、提供用地保障、强化用地支持等措施加快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和部分专业种养大户参加围绕国家惠农政策、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规范化管理、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三品一标”认证及品牌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资监管等相关内容的各种知识专题培训。龙文区现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家庭农场26家,注册资金分别为3.16亿元和750万元。

   二、创新思路,通过工业化思维使城郊工业和农业首先融为一体

   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通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展都市型现代城郊农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的理念,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

   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从龙文城郊来看,发展城郊农业应该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注重质量提升,这是突破土地等资源限制,发展城郊农业的关键;二是满足市民生活,提供更多的鲜活嫩、名特优、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三是美化城市,将城郊农村和农业发展成为城市的绿化带、景观带和大花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观光场所,成为中心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四是增加城郊农民收入,提升城郊农业经济效益。

全面深刻审视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工业化的思维、手段和办法,大力发展现代城郊农业

   现代城郊农业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管理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加工型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型农业。加速推进和形成城郊型农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拉长和拓展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要坚持在发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别、在差别上创优势,主要抓好蔬菜、林果、食用菌、水产、农产品加工、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特别要支持海峡两岸(国际)农产品物流城(简称“海峡农博汇”)开发建设和经营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福建省农副产品物流集散中心。鼓励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进驻海峡农博汇,设立营销中心、展示中心等窗口。支持海峡农博汇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现代物流和交易信息平台,构建具有产品集散、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多功能的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支持海峡农博汇设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提供安全快速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推动现代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围绕生产规模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通过有序实施土地流转,使分散的小农经营向适度的规模化经营过渡。要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形成土地、资金、技术适度集中的工业化经营机制,实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转变。

依托城市发展,接受城市辐射,呼应城市化,带动农业发展

   要瞄准城市“餐桌”和市民“菜篮”,科研上大力调整培训学科设置和农业“五新”研究任务,生产上及时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副产品,使城郊农业成为城市和居民的“大菜场”。要围绕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料,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要,使城郊农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大仓库”。要着眼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及城市绿化,使城郊农业成为城市的“大花园”。

   三、发展现代城郊农业的工作重点—加快自主创新,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现代城郊型农业科技工作应紧紧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个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产业之间的关系,通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检验科技工作,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一)加快建设一体两翼、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整合各类要素,优化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学校为两翼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原始性创新。龙文农业科研单位要在重点发挥应用型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创新,积极与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加强联合,力求有所突破,取得一些原始性创新成果,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掌握先机。建立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机制。农业科研机构要发挥成果、技术、人才优势,按照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基础,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形成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科技产业实力。鼓励科研单位或科技人员创办、领办或控股参股科技型企业,直接转化农业科研成果,从企业收益或分红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反哺科研,形成投入与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根据城郊农业发展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加强产学研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

   一是设置区级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为农业发展提供可进行工厂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建立高水平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是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及附加值的重要环节。针对农产品加工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特点,在研发初试阶段,要找准切入点。研发的重点应分阶段确定,第一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初加工技术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上;第二阶段的重点应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深加工研究的尝试。二是转变观念,加强协作,集聚人才,为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引导科技人员转变观念,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学习加盟新兴学科建设,鼓励科技人员进行学科之间的联合,共同攻关,加强协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四、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的配套措施

   (一)高起点制定现代城郊型农业发展规划

   发展龙文现代城郊型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其中规划是关键。因此,农业和科技管理部门与国土规划部门要通力协作,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城郊农业的发展规划,确保城郊农业快速、稳步、可持续发展。围绕龙文区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突出特色,注重品位,使城郊农业与“百姓富、生态美”的辖区特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断提升城区形象,提高城郊农业的竞争能力。

   (二)做大做强城郊农业产业

   根据市区现有涉农产业和企业状况,通过加强引导,整合资源,扶优济弱,把涉农产业做大做强。以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基地辐射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推广为发展模式,加快“公司+市场+农户”的农业合作化步伐,充分利用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的品牌理念、质量意识、营销网络、推广“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经营形式,让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全面融入龙文区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是关系市区菜篮子工程的民生产业,提升龙文区蔬菜种植水平和面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力争在2015年底前形成蔬菜加工集中区、贸易市场、基地示范片,不断提升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蔬菜质量可追溯体系。培育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引导、支持农户发展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淡水养殖等城郊型生态农业,鼓励示范基地内的蔬菜加工生产企业通过产品认证,创建优势品牌,加快百威英博雪津啤酒、康师傅饮品、大闽食品等大项目建设步伐,扶持港昌罐头、孚美实业、宝丰实业等规模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区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我区设立公司总部,到外地创办农产品生产基地,走“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产品销售在外)的发展道路,解决我区农业总量少、规模小的发展瓶颈,实现外延拉动。同时以“世纪之村”信息平台覆盖到村为契机,尽快建立农产品、花卉电子营销平台。

   (三)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

   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是现代城郊型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选择。当前,应在农作物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农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要鼓励和推动具有面向市场能力和科技发展实力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和个人与农业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参股、兼并和收购等多种形式,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支持和鼓励通过购买科技成果,以开发科技产品为主要业务的农业企业升级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型企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入市场创办民营农业科技型企业。

   (四)政府要加大扶持城郊农业、涉农工业的力度

   一是整合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农、林、水利、水产、农机,经营管理和气象服务等在内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培养城郊农民和农业产业工人,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科技素质;三是建立城郊农业多元投入机制,为城郊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是认真落实省政府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把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五、小结

   “地灵人杰看龙文,名人文化聚芬芳”。这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沃土,这是一个四季百花争艳,终年佳果飘香的“鱼米花果之乡”;这是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坐拥城中,享田园旖旎之景;临窗而立,赏湖光天色之美。随着海西战略的加速推进以及厦漳泉同城化城市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龙文区的城郊农业发展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今后的龙文,必将满足人们“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住高楼而得滨水之欢”的美好愿望,更将成为一座极具魅力的闽南繁华之城,海西幸福之都!

   报送单位名称:龙文区农林局

   撰稿人:陈永顺

来源:龙文新闻网 编辑:赵露佳 时间:2015-09-09 09:03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