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区石仓小学 许月珍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时代的更替总是那么自然,跟随时代应运而生的事物也让人应接不暇:唐人流行以“胖”为美,宋人偏爱小脚,清人崇尚健美……在笔者看来,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一种品质都不应该舍弃,那便是——节俭。
从唯心角度来讲,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如果我们肆意妄为,浪费成性,其实也在损耗我们的德行,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天逆行的人往往也失去了人心,人心既失,谈何立足?到彼时,等待的惩罚有时会让人无所适从。身败名裂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但更为痛苦的是你及跟你相关联的人儿从此要背负世人的指责,你的心灵将受到无止境的折磨。
读史可以知兴替,读史也可以使人明智。历史的车轮不停滚动,在这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人或事值得我们借鉴三思。一篇《阿房宫赋》道尽了秦始皇的辉煌过往,也控斥了他的奢华史。始皇帝的过失在于过度追求享受、不思节俭。因为他的纵欲无度,他那使江山千秋万代的幻想还没成形就已经夭折了,着实令后人可惜可叹!试想,假使他能考虑到民心向背,考虑到节俭的作风对于一个君主的重要性的话,那么他的儿子也许不会在陈胜吴广的战旗下轰然倒塌。抛掉了“节俭”这一人生背囊,他的德行功德也就没有了,既然无德无行,谈何千秋万代?那只不过是愚昧者无知的幻想罢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来,那些有了财势就沉迷享受的人,历史很快将他淘汰在时间的黄沙中不复存在。比如一味跟人斗富的石崇,比如一心垂帘听政的慈禧,比如爱财如命的明神宗……“树死留皮,人死留名”,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要想在历史的光荣榜上留名就得慎行,否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怪不得别人了。跟人斗富、行为不检点的石崇最终逃不过破产的噩运,屯积财富的明神宗实际上葬送了他的大明王朝,留给子孙一个烂摊子,让孙儿成为了“亡国之君”,这些人,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晓,无论哪个年代,都会有那么些贪得无厌的人,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贪官污吏”,上至帝王,下至商人,历史总能为我们留下一个个鲜活的反面教材。但邪不压正,有贪官污吏的地儿就有反腐倡廉的声音,让这些奢华无度的人狠狠地从云端上掉下来。比如公正无私的包拯,两袖清风的海瑞……这些清吏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率先吹响反腐反贪的号角。
也许,有人会困惑,个人绵薄之力岂能改变时代的方向?这不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吗?是的,这个困惑笔者曾经也有过,有一段日子也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见怪不怪,无可奈何。所幸,如今的反腐潮流让我深刻意识到:无论邪恶的力量怎么兴风作浪、捣乱折腾,最终,正义的光芒会让它消失得无影无踪。“老虎”、“苍蝇”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主旋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宠儿,面对耀眼迷人的大千世界,一定要“慎独”。静坐常思己过,常找时间静下心来拂拭自己被蒙尘的心灵。切勿以跟上潮流为借口,让自己随波逐流。如今社会,正能量很多,负能量也不少。我们身在教书育人的一线,更应该辨真假,明是非,让正能量照射到崇拜我们的学生身上,让负能量在我们的横眉怒目下无所遁形。也许,有人会觉得力不从心,有人会随波逐流,有人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但这些都是逃避不敢面对的理由罢了。只要我们把好原则的标杆,握好底线的尺子,任外界的诱惑怎么巨大,我们也能从容不迫,让不正之风闻风而逃。
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社会是由每个独立的人构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对不正之风说“不”,端掉它滋长的温床,那么,个人绵薄之力就汇集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了。届时,我们大可不必用疑惑、愤世嫉俗的目光审视社会现象了。
历来“成由俭来败由奢”,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即使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也要怀着诚意信仰之。大到一个国家的前程,小到一个人的成败,都和“节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无论人事怎么更替,“节俭”都不应该贴上“过时”、“古董”的标签被人遗弃。即使富人,即使贵人,都没有奢华浪费的立场。那些被冠以“土豪”、“富二代”称呼的人,也许认为旁人是“酸葡萄”心理,其实不然,他们的与世俗不相融合的作风已经违背了时代潮流。既然与如今的社会主流风气格格不入,那么在大众的有力监督下,类似“郭美美”的人儿必将被时代摒弃,他们也将失去“出丑”的舞台。
教师,号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有责任把“节俭”的阳光洒向弟子们和周围的人们,并以此为辐射,让自己所到之处充满着这种风尚,那算是尽自己所能了。
“节俭”应该成为一个永不过时的观念和信仰,你我他都有义务和责任使它在时间的长河中扬帆远航,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