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攻占汉口城激战图
漳州新闻网讯(林盛发文/图)厦门五通灯塔公园小山冈上,矗立着一座抗日死难者纪念雕塑。清明时节,不少人到此祭奠罹难者,殊不知其中有位祖籍龙溪(今龙文)的抗日归侨烈士林思温。
林思温(1892——1943),祖籍漳州府龙溪县,即今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天宅社,生于印尼爪哇,1907年就读暨南学堂,后入保定军校学习。1927年,担任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委员。1936—1937年期间,任漳州警察局局长。1938年厦门沦陷后,潜入敌占区,担任兆和组情报组长。1940年6月,遭日寇搜捕入狱。1943年被处极刑——腰斩,英勇就义,年仅51岁,为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林思温的一生,以其在北伐战争骁勇善战,以及潜伏孤岛为抗日英勇献身的事迹最为感人。
1907年2月,林思温还是位稚气未脱、带着顽冥的十五岁少年,与20位一同来自椰树婆娑的南洋爪哇岛巴达维亚的孩童们,在南洋查学委员钱恂、专门司行走董鸿袆的带领下,经过长途跋涉,顺利抵达南京,就读刚刚为海外华侨创办的华侨学校——暨南学堂,开始了他的故国人生。在暨南学堂里,林思温茁壮成长。不久,作为高才生的他被留校任教,很快他还被任命为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委员。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爆发,本想就此执课授徒的林思温,不小心卷入了这场战争。在汉口攻城战中,由于兵源不足,林思温所在北伐军无法攀上城墙。关键时刻,他灵机一动,叫士兵解下系在身上的腰带,系上铁砣,用力抛上城墙,待它卡在城墙上后,抓住腰带,顺势爬上城墙,与北洋士兵展开了激烈的殊死搏斗,最终攻占了汉口。
1938年5月,厦门沦陷。眼见日寇铁蹄的蹂躏,此时身处战争最前线——漳州,林思温按捺不住满腔怒火,主动请缨,潜伏孤岛,加入军统潜伏在厦门的兆和组。据机关组石宝太生前回忆,兆和组以兆和酱油厂为据点,从事秘密抗日活动,分设机关、情报、行动三个组,林思温担任情报组长。不幸的是,兆和组出现叛徒林光明,他将兆和组组织、策划爆破日本领事馆的情报向日本驻厦门领事馆警察署告密。1940年6月17日上午11时,日警察署人员抓走了陈清保、林思温等20多人,制造了“兆和惨案”。1941年2月,陈清保从容就义,同遭杀害的还有林清川、陈锡昌等9人。1943年1月13日,林思温、林添丁等4人宁死不屈,被处以惨绝人寰的极刑——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