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羲(1901—1951),字毅侬,别名铸锡,小名五色,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书厅村人。他自幼就学于漳州学馆和家乡书厅私塾,刻苦学习,成绩优良。青年时,他曾在本村任教多年,边教边学,吸收新知识,力求上进。他在龙溪县县长林者仁的鼓励和支持下,于1928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在炮兵科第一总队第二中队学习,1929年5月毕业,被分配到福建省保安司令部任上校副旅长。
抗战前期,黄光羲任过三青团泉州分团所属战地服务团团长,组织文艺宣传队,深人群众宣传抗日,动员捐献,支援前线。不久,他又调任三青团龙溪分团任总干事,后再调到军风纪视察团团长张贞手下任秘书工作。
1943年抗战胜利前夕,他从军队退职返乡,在书厅黄山这块山地开办小农场,雇十几位工人,经营农业生产。黄光羲回乡定居期间,仍保留省、县参议员等职务。
1949年6月,他受伪省政府委派,到华安县当县长(解放前最后一任县长)兼任自卫总团团长。同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了,解放大军继续向闽南进军;9月19曰,漳州也解放了。但华安县的反动头子(伪国大代表)黄雨定却坚持与人民为敌,纠集反动势力,负隅顽抗,企图阻碍解放军进军华安。然而刚上任不久的伪县长黄光羲,认清形势,当机立断。弃暗投明,认为只有投降,才有出路,坚决与黄雨定决裂。他私下与警察局长陈西湖等策划投诚起义。他亲自帶领部属到漳州龙溪军管会、军分区,表示愿意投降,并交出文件、县印和华安县伪党政人员名单,请求和平解放华安。
1949年11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二团和和赴华安的工作人员,浩浩荡荡向华安进军,18日下午一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华安黄枣(伪县政府的临时驻地),黄光羲率领伪政府人员与伪警察局和自卫团等百来人,连同学生、群众均夹道欢迎解放军和平解放华安。
华安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黄光羲与起义人员七十多人一起参加华安仙都龙尾土楼伪人员集训班学习,经过九天的学习,黄光羲、陈西湖等十一人留用,参加人民政府工作。
继而,黄光羲参加龙溪地区公安举办的伪人员集训班学习,但由于对我党的政策不甚理解,心存疑惧,私自跑回家乡,1950年11月被押回公安处。1951年1月9日,在看夺所自缢身亡。
根据中共中央(1979)6号文件,闽委(80) 33号文件和(80)龙地起第005号文件精神,省、市、县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黄光羲在1949年11月18日主动积极组织华安县的伪人员集体起义的表现,认定黄光羲为原国民党集体起义人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发给起义人员证明书,1982年4月12日,按党的政策给予平反,享受起义人员的待遇。
而今,其家属和子女生活、工作安排各得其所,有的在外省市农场做了领导、有的在外地县(区)工作已退休,有的在家乡耕耘农作,安居乐业。
黄雨济杨连发供稿
宋.洛滨山窑址
位于龙文区郭坑镇洛滨村山头社龙津江畔,有长20米、宽5米、厚0.5—1米的陶瓷片堆积层,窑壁裸露,采集到施青釉、黄色釉、褐色釉的瓷碗、支座、罐口沿残件及附瓷片共26件。1986年12月经省文物考古队鉴定为南宋时期窑址。
摘自《漳州文化志》P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