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文新闻网 > 人文 > 北溪书院

陈淳故事三则

北溪书院   时间:2015-07-01 17:47    http://www.lwxww.cn/   

       (一)严陵讲学

  陈淳早年为了养家糊口,在家乡办私塾,从事启蒙教育,虽在理学思想上已有所建树,但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体系,因而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没什么影响。考亭之行,陈淳与老师盘桓了一段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朱熹劝他要出来游学,“安卿更须出来行一遭。村里坐,不觉坏了人。”甚至在下棋时,朱熹还借助“劫、活”等围棋术语,一语双关地劝导陈淳。朱熹逝世后,为继承与弘扬师门学说,陈淳谨遵师训,克服自身略带口吃的心理障碍,从训童的教学转到向成年人讲学的变化。从家乡闽南漳州开始试讲,逐渐走向泉州、莆田、仙游等地,最后跨省到江西、浙江一带从事讲学活动,广招门徒。从此,陈淳走出家门,实践了游学、讲学的行为及思想的嬗变。在他讲学的游历中,最著名的的经历当属严陵讲学。嘉定十年(1217年)八月,陈淳在临安(现浙江杭州)应严陵知府郑之悌等人邀请,在严陵郡的官办学堂讲学两个月,陈淳在这两个月里讲了《道学体统》、《师友渊源》、《用功节目》、《读书次序》四篇,在严陵当地制造了轰动效应,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淳在严陵的讲学,被当地学者整理成《严陵讲义》,广为传播,从而也奠定了他在理学界的地位。

  (二)北溪学派

  陈淳两次师从朱熹,虽然时间都不长,但是这对于他的理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陈淳终身致力于朱熹学说的学习、阐发与传播。晚年的陈淳更是频繁的讲学,吸引了漳州、泉州、莆田、仙游一带的学者如王隽、陈沂、叶采、董必昌、王昭、郑思忱、郑思永等投身门下,在闽南培养了一大批朱子理学学者。朱熹的别号是紫阳夫子,而陈淳培养的这批学者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发扬,在八闽大地乃至全国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朱子正统的“紫阳别宗”。他们由“北溪之流,溯紫阳之源”,主要在漳泉一带传播朱子理学,并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学界称之为“北溪学派”。“北溪学派”主要是以陈淳学说及其哲学思想建立起来的学术的体系。其重要的思想特点,是对儒家学说的范畴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可以说是儒家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创造,其哲学的思想主要浓缩在其晚年的作品《北溪字义》中。

  (三)捍卫师门

  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始终各执己见。陆九渊号象山,江西抚州金溪青田人。他也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心学,作为儒学中宋明理学的一门学派,由北宋程颐、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成为心学的创始人,并在明代的王阳明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清代的曾国藩、当代的毛泽东等人,都曾经认真地研究过王阳明及其心学。朱熹的理学传承于孔孟的儒学,而陆九渊的心学则在理学的基础上,融入释家的禅学等自立门户。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等。两人都是当时心高气傲的一代宗师,在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上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最终不欢而散。朱、陆内心其实都十分钦佩对方的才学,鹅湖会后都在进行不断地思考,尝试着接受对方的学说和论证方式。但他们的学生却无法体会各自老师微妙的心理历程,他们已各为捍卫师门而展开激烈的论争。陈淳认为师门的学说来源于儒家经典,每句话、每个字都有来源和出处。为了在论争中占得上风,陈淳是下了苦功夫的,也因此有了《北溪字义》及《北溪大全集》中的几个分集。以我们现代的眼光看,这场学术之争意义非凡:一来朱、陆两大哲学巨人聚会,他们的学术思想就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二来他们的学说在论争中得以逐步完善,在更高的层面上寻找到了相通之处。此外,他们的学生如陈淳,竟然在长期的争战中创作出堪称伟大的著作——后来《北溪字义》及《北溪大全集》被分别收录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中,可说是一个意外之喜。

来源:龙文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5-07-01 17:47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