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文新闻网 > 人文 > 北溪书院

陈淳求学故事三则

北溪书院   时间:2015-06-29 11:40    http://www.lwxww.cn/   

  (一)少年求学

  少年陈淳生性恬静内秀,志趣高远。虽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潜心经史,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当时的南宋政权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就在这时,对陈淳的求学方向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南宋乾元二年(1166年)的进士,漳州人林宗臣。林宗臣是一位善于发现、品评、鉴别人才的人,他对陈淳的才情非常看好,但对其立志走科举之路不以为然,他认为科举之路不是圣贤所应该从事的事业,并把一部朱熹、吕祖谦合撰的理学著作《近思录》送给陈淳。后来,陈淳细细研读了《近思录》,不知不觉沉浸书中,完全接受其思想体系,对周敦颐、程灏、朱熹等理学宗师十分敬仰。他在《初见晦庵先生书》中说道:“年至二十有二矣,始得先生所集就《近思录》读之,始知濂溪(周敦颐)、有明道(程灏)、有伊川(程颐),为近世大儒,而于今有先生,然犹未祥也……”

  意思是说,我到了今年二十二岁,才读到先生的《近思录》,才知道周敦颐、程灏、程颐为近世大儒,先生为当代大儒。只是我对理学的许多奥妙还不太理解呀!表达了他渴望得到朱熹指导的心情。

   (二)朱熹临漳

  说起陈淳,人们都会联想起一位影响了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陈淳的授业恩师——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是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代理学宗师,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夫子。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县。公元1190年,朱熹于花甲之年,在漳州任知事一年。他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创办书院,施德明教化之事。据《漳州府志》载:“……一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肃然以定……民无夜警,外户不闭。”这说明朱熹在漳州的政绩和口碑都非常好。他在任期间,民心安定、民风和谐。由于社会风气良好,夜晚门户敞开也安然无事。朱熹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离任。他离开漳州后,漳州的父老在芝山的南面建了朱子祠,以颂扬朱熹的德政。朱熹在任时颁谕的礼教,漳州人都当成金科玉律遵守着,并代代相传教育子孙后代。由于朱熹的礼仪教化,漳州从一个不识礼教的凡俗之地,而逐渐成为“礼义之邦”和“海滨邹鲁”。“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朱熹在漳州当一年知府期间,题在白云岩书院的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这副对联曾在2011年被温家宝总理引用,在座谈会上告诫党员干部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有境界和追求。

   (三)求见朱熹

  前面说到林宗臣赠送《近思录》,陈淳日夜勤读,手不离卷。他越读越觉得《近思录》精妙无比、余味无穷。之后,陈淳意犹未足,四处找来许多朱熹的著作,吟哦诵咏,如痴如醉。对朱熹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马上见到朱熹,得以当面请教。陈淳的梦想终于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实现了,这一年朱熹来到漳州任知府。冬至那天,怀着十年仰慕的虔诚之心,陈淳带了《自警诗》求见朱熹。果然,两人交谈甚欢,相见恨晚。陈淳在这一天正式成为朱熹的学生,朱熹心里非常高兴,多次对人讲:“我到南方来,得到陈淳这么好的学生,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啊!”从此,他指导陈淳读书思考,并鼓励陈淳读书时对问题要“穷根究原”。就是说对任何道理必须从根源处去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陈淳自此谨遵师训,学习上更注重探究和辨析,写了一系列“寻根原来处”的文章。如《孝根原》、《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根原》、《事物根原》等,详细地阐述了当时封建人伦关系准则的由来。由此可见,陈淳的理学根源来自日常生活,也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自从拜见朱熹之后,陈淳从此尽弃科举之念,专攻理学。他还在家乡开设私塾办学,自编《训蒙雅言》、《启蒙初诵》等教材,深入浅出,琅琅上口。由此普及师门的理学常识,弘扬老师的理学精神。(六)考亭寻师朱熹在漳州的一年间,陈淳经常去拜访老师,把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一些心得体会向老师汇报、请教。当白天的公务完成之后,朱熹也常在夜晚独自到陈淳家中,或交流读书心得,或畅饮长谈,或向陈淳索要字画……他们之间的情谊亦师亦友,演绎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故事。1191年初,朱熹因为爱子生病去世而离开漳州,后来到闽北的建阳考亭等地讲学。1199年11月,陈淳前往建阳考亭拜谒老师。与陈淳同行的还有朱子门人李唐咨。李唐咨是陈淳的岳父,龙文崎岭村人。朱熹在考亭的沧洲精舍接待了他们,陈淳将这十年来学习所得向朱熹做了详细的汇报。当时,朱熹虽已卧病在床,但见到这个勤学的高徒学问日益精进,内心非常高兴。他对陈淳说:“像你所学的已见本原,所差的是下学工夫而已。”他所说的“下学功夫”,指的是从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这说明他对陈淳的期望和要求,已经上升到另一层境界。告别老师回漳州后,陈淳痛下决心克服偏差,认真观察自然的变化和规律,思考和寻找人情事理与自然水乳交融的法则,终于达到义理贯通的境界。

  

来源:龙文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5-06-29 11:40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