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陈先生来电反映:12日周末他在市区中山公园游玩,在“龙柱亭”看到简介,上面有这么一句话:“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为漳州知府,在府衙前建九区亭……”他有些搞不懂,有人说朱熹到漳州是当“知州”,那到底是“知府”还是“知州”呢?
记者调查:4月12日,记者采访了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闽南民俗专家李竹深老师。对于漳州地方长官的名称,据李老师介绍,唐代时称刺史,宋代时称知州,明清时才称知府,因此,“开漳圣王”陈元光担任的是漳州刺史,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以花甲之年出知漳州,在漳州担任的是“知州”,而不是“知府”,文字上可以这样表述:“朱熹出知漳州”或“朱熹为漳州知事”。而漳州的“知府”这一称呼是明清时才有的。虽然“知州”和“知府”属同一级别,但历史朝代不同,其名称也是不同的,不可混用,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
另据介绍,现称为“龙柱亭”的六根石柱均为花鸟柱,似应直称“六角亭”为宜。
背景:据记载,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元),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 记者 廖玲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