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文新闻网 > 人文 > 北溪书院

陈淳的《北溪字义》

北溪书院   时间:2015-06-15 15:28    http://www.lwxww.cn/   

  【英文标题】Chen Chun's Bei Xi Zi Yi

  【作者简介】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张立文(1935—),男,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作为义理之学的朱子学,陈淳对朱子学的重要概念范畴的理解和疏释,以及其理论思维体系的诠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陈淳不仅详尽地记录了他与朱熹答问、其他学友与朱熹答问等600余条,忠实呈现了朱熹的思想,而且在探索、研究朱熹哲学理论思维体系中,撰写了《北溪字义》,为人们理解朱熹哲学理论思维起到教科书的作用,也为传播朱子学提供了易简的、入门的著作。

  【关键 词】陈淳/《北溪字义》/朱子学/概念范畴Chen Chun/“Pei-hsi-tzu-i”/Zhuism/conceptual categories

  朱子学走出国门,远播海外,凝聚了朱子和其门人弟子的智慧,他与弟子们的答问、论辩,启发了他的学术灵感,也弥补他的欠缺和不足。他的《或问》、《朱子语类》以及师生往来书札,都是思想开放、自由论辩、互相启迪的珍贵记录,使人感受到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气象。譬如蔡元定往师事朱熹,“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与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1](卷434,《儒林四·蔡元定传》)。在相互交流诸经奥义中,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一些门人弟子直接参与朱熹著作的撰写、创作,以及朱子著作的收集、编撰等。蔡元定从“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尝曰:‘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1](卷434,《儒林四·蔡元定传》)蔡元定精通《易》之象数学,其著书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八阵图说》等,朱熹与之作序。朱熹的学术成就,即是朱子学派集体智慧和智能创造的成果。

  朱子学之所以大明天下,是与门人弟子积极发扬和传播密切相关。“昔孔子之徒三千,而斯道赖以昭著,朱子门人知名之士,如黄、陈、蔡、刘辈,亦不下数十余人。故其著述最富,问答最多,而理学因之大明”①。一种学说的兴盛,是靠弟子们的代代相传、诠释的。朱熹各据弟子们的所长,而指导其著述,也是其因缘。

  作为义理之学的朱子学,陈淳(1159—1223)对朱子学的重要概念范畴的理解和疏释,以及其理论思维体系的诠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陈淳不仅详尽地记录了他与朱熹答问、其他学友与朱熹答问等600余条、10余万字,忠实呈现了朱熹的思想,而且在探索、研究朱熹哲学理论思维体系中,撰写了《北溪字义》,为人们理解朱熹哲学理论思维起到教科书的作用,也为传播朱子学提供易简的、入门的著作。

   一、主体性范畴的诠释

  陈淳继承、诠释、阐发朱熹哲学思维,其代表作为《北溪字义》②,其上卷从1-14个范畴,基本上属于主体性范畴;下卷从15-26个范畴,大体上属客体性范畴。它既是一本诠释哲学概念字义的著作,对理气心性之话题,道德性命之奥旨,阴阳鬼神之秘密,都能发其旨趣,又是一本体现陈淳自己理论思维体系的哲学范畴的专著。

  天命之谓性,理学作性理学或心性之学,与程颐讲“性即理”,张载讲“心统性情”,朱熹赞扬这两句话颠扑不破,不无关系。陈淳阐发了心性情的意义和价值。

  陈淳对心以规定:其一,心为一身的主宰。他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心是什么?“大抵人得天地之理为性,得天地之气为体,理与气合,方成个心”[2](P249),心是人得天地理气的性体融合而成。由于是理气性体的融合,其“虚灵知觉,便是身之所以为主宰处”[2](P249)。如人的四肢运动、饥食渴饮、手持足履等,都是心为之主宰。

  其二,心无所不包,无所不统。“心之量极大,万物无所不包,万事无所不统”[2](P251)。心量无穷大、无限量,万物万事都被心所包括、所统摄,无一理一物遗留。“虽万里之远,一念便到。虽千古人情事变之秘,一照便知。虽金石至坚,可贯。虽物类至幽至微,可通”[2](P252)。心不受时空的限制,一念一照便到便知,不受至坚、至幽的隔限障碍,可贯可通。心具万能性、意念性、精神性、形上性。

  其三,心为万化的源头。“心虽不过方寸大,然万化皆从此出,正是原头处。故子思以未发之中,为天下之大本;已发之和,为天下之达道”[2](P251)。天地万物的万化都由心这个原头变化而来,即心是万化根源、本原。未发与已发也以心为源头,而为天下的大本达道。

  其四,心有体用。“具众理者其体,应万事者其用。寂然不动者其体,感而遂通者其用。体即所谓性,以其静者言也;用即所谓情,以其动者言也”[2](P251)③。心体具众理,即是性,是寂然不动的、静的;心用应万事,是情,是感而遂通,是动的。

  其五,心为道心人心。心作为虚灵知觉,有从理上发动,有从气上发出。“知觉从理上发来,便是仁义礼智之心,便是道心。若知觉从形气上发来,便是人心,便易与理相违”[2](P249)。由于所发的来源不同,从理上发来,全是善的;从气上发来,未便全是善的。但这不是人有得两个心。陈淳说:“人只有一个心,非有两个知觉,只是所以为知觉者不同,且如饥而思食,渴而思饮,此是人心。至于食所当食,饮所当饮,便是道心。”[2](P249-250)所以分道心人心,是依所以为知觉的不同,如饥食渴饮,其分道心人心的标准是所当与不所当的差分。并不说有两个心。心具道德理性。

  人得天地理气性体融合的心,有个虚灵知觉。这个虚灵知觉之心,从理上发来,便是仁义礼智信五性。“五者谓之五常,亦谓之五性。就造化上推原来,只是五行之德”[2](P259)。他将仁义礼智配以木金火水与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信无位,即五行中的土无定位,然而无信,仁义礼智就不能落实,其落实便是信。从分别来看,“仁是爱之理,义是宜之理,礼是敬之理,智是知之理”[2](P259)。理在内,发于外为用,譬如爱之理在内,爱发于外为仁之用。心所具的天理,全体都是仁,义礼智包其中。“自为仁而言,才有一毫人欲之私插其间,这天理便隔绝死了,便不得之仁。顺时工夫至到,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以间之,则全体便周流不息,无间断,无欠缺,方始是仁”[2](P260)。这便是存天理之公,绝人欲之私的话题。信是仁义礼智实的道理,发出来为忠信的信,忠信为一物。“大抵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万善皆从此而生,此四位实为万善之总括。如忠信、如孝悌等类,皆在万善之中”[2](P270)。忠信是实在的,诚也是实在的,诚信义近,但也有差分。“诚字与忠信字极相近,须有分别。诚是自然之理上形容出一字;忠信是就人用工夫上说”[2](P278)。“诚是自然实底,忠信是做工夫实底,诚是就本然天赋真实道理上立字,忠信是就人做工夫上立字”[2](P271-272)。之所以讲诚是本然天赋的,忠信是做工夫的,是因为诚为天道,忠信是人道,即诚与诚之者的分别。

  忠恕之道的忠恕虽只是一物,但其工夫有异。“忠是就心说,是尽己之心无不真实者。恕是就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己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2](P273)。从字义上说,忠为中心,就是尽己的中心无有不实,便是忠;恕为如心,是推己心以及人,要如己心的所欲的那样,便是恕。陈淳从字形字义上对忠恕作了训释,阐明忠恕之道的自然性、合理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来源:龙文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5-06-15 15:28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