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水梅
2015年1月31日的下午,阳光灿烂,在北溪书院,听古琴音乐会,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的听众。循着“音乐会”三个字的提示,伴着柔雅如林间清风的琴音,半暖半寒的往事被拉回到眼前,我像一个上课走神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遐思里:
很多生活在这座叫“漳州”的人,走过一些城市,领略过一些城市的风景,最后总会发自内心感叹“漳州,真好!”身处家乡感觉温暖和安全,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来自这座城市低眉下心的一点古意,来自这座城市挥洒自如的一派古风,来自这座城市浅唱低吟的一脉古韵,人们常常看到城市在过去时态中的一种令人心动的人文光彩。
就说宋代吧,一个智者的声音成了漳州最恢宏的记忆。朱子以花甲之年出知漳州,在他衣袂飘飘的身影之后,一座文化昌明的城市,在城南白云山的一声轻叹中,隐隐在望。作为漳州文明里程碑标志的州学,留给漳州人的是一种思维的高度。陈淳是朱熹的得意门生,被誉为“闽学南传第一人”。位于“云洞岩”山脚下的北溪书院就是为了纪念陈淳而建的。北溪书院创办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每半月一次的文化讲堂,令到场的听众品味到了一次次的文化大餐;每周周末的国学诵读活动,更是让参与的小朋友如痴如醉,也给云洞岩增添浓浓的文化韵味。
漳州气候温润,养育了丰饶的草木生灵和淳朴厚道的人民。儿时两个最要好的伙伴燕子和阿美。燕子现居北京,她管女儿叫“闺女”,阿美住深圳,她叫女儿“丫头”,留在漳州的我,喊我家小孩“姑娘”。有一回,阿美打电话给我,说她去北京却没有见到燕子,因为那天燕子带她闺女去听一场音乐会。后来我得知燕子听的音乐会规格很高。燕子毕业于京城的名牌大学,过的自然是“往来无白丁”的生活,阿美嫁给了富商的儿子,才学远超丈夫,却老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我不是天才美学家、音乐家、文学家,没有挥洒不尽的艺术灵感和创造才华,也不要求我家姑娘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我一定且行且珍惜,厮守故乡,也许是我今生最大的福气。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史记》记载,古琴出现在尧舜时代,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在古代,琴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文人墨客视为最基本的文化素养条件之一。因其清、和、淡、雅的艺术品格寄寓了世人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古琴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因为通俗易懂,贴近时代,很受观众欢迎。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学生表演了《诗经·鹿鸣》和《诗经·伐檀》;闽南师范大学古琴教师黄志禄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合奏了《普庵咒》。几位文学院的老师是师大与龙人古琴合作的龙人古琴课堂的首批学员,经过2个多月的学习,她们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诗词朗诵《龙文赋》、《我在碧湖》,古琴演奏《碧涧流泉》、《黄莺吟》、《酒狂》、《流水》,汉服表演《茶道》和汉服舞蹈《礼义之邦》;国家级书法家、省、市、区“百花奖”获得者林双全现场为大家书写朱熹的《春日》,古筝演奏在旁助兴;八名小学生朗读陈淳的《启蒙初诵》,童声清脆、朗朗上口。是的,得大道者,方有大学问、大智慧、大本领。
半年多前,我去过长泰古琴文化村的中心。琴楼显得古香古色,门前几个大水缸,水缸里都种了荷花,三两朵开得不错。工作人员引我们坐电梯上三楼。有人端上红茶,请我们坐下小憩。我的目光在大厅里巡晙,古琴、残荷、笔、墨、纸、砚,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充满了故事。我们喜欢有音乐的生活,喜欢纯真、忠厚,慢节奏,喜欢村落稀疏、房舍土朴、环境洁净、空气新鲜,龙人文化村贴近自然的美好,几步一景、美不可言。
琴声又起。《流水》是一曲极尽烟波浩渺、活泼潆洄的古琴曲。1977年,此曲被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程鸿媛老师登场,全场一片寂静。程鸿媛现任龙人古琴研究院讲师、厦门龙人琴坊教学主管,同时受聘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是全国社会艺术水平(古琴)考级考官、福建省古琴协会理事、厦门市古琴艺术协会副秘书长和漳州市古琴协会副会长。一曲《流水》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如丝如缕,如夏夜的玉兰花香,沁人心脾,这个压轴曲目使整场演出达到了高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精彩表演让观众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古琴艺术、汉服、书法、诗词赋朗诵及经典诵读,让大家深刻、直观、零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场新年音乐会让我体验了美好的视听享受,也让我想明白了许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