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文化事业,就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甘为群众的铺路石。”这是黄巧艺在岗位工作中坚持的原则。而这一坚持就是17个年头。也正是有了这份坚持与热爱,才成就了黄巧艺今天在漳州市龙文区这个区级群众文化事业上不可复制、难能可贵的基层文化人。
黄巧艺曾是一名部队文艺军人,自1997年退役回到家乡,通过社会招考幸运的成为了龙文区文化馆第一位成员,从负责组建文化馆的第一天起,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人生的舞台、唯一的工作舞台上,舞出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龙文区文化馆自1998年成立至今,一直只有3名人员编制,实际在岗工作也常只有2名,这在全面开展文化馆的各项业务工作上无疑是个很大的困难与障碍。黄巧艺深知不能“等、靠、要”,在没有任何前人的指导下,靠着自己的摸索、钻研、认真、负责、积极地建设着这块属于她宝贵的文化阵地。除了争取业务经费、开拓场馆、添置配齐现代化办公设施、专业设备之外,黄巧艺在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群众培训辅导、民间文艺队伍组建、基层慰问、公益艺术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
龙文区是漳州的一座新兴城区,十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迈出了可喜的成绩。如果说人民的生活物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么精神文化生活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怎样丰富和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怎样普及与提高当地人民的艺术素质与修养,这是黄巧艺从事文化工作以来一直不断思考与努力践行的。
广场是群众乐于聚集的场所,走进龙文区各村、街道的文化广场,村居民们尽情的舞着、跳着,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俨然一幅幸福的乡村画面。谈起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村民们的心中有一个名字——龙文区文化馆馆长黄巧艺。她17年默默坚守着做好文化工作、做精文化工作,致力于策划和承办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的文艺演出、芗剧调演、木偶表演、电影公演、文艺赛事等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大中型文化活动累计上千场,参与群众百万多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社区居民、各镇村民们都养成了茶余饭后自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习惯,每天傍晚起前来学习和锻炼的群众均上百人。目前,龙文区已有百支群众广场舞队、大鼓凉伞队、腰鼓队等民间团队,文化广场已经成了宣传各项政策法规和广大群众健身娱乐的大舞台,成了龙文区文化工作的一个亮点。2002年文化馆被评为福建省“八闽巾帼健身活动”先进单位;2003年龙文区被评为福建省“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单位。
正是以“广场文化”为龙头,使得大大小小的各项艺术培训百花齐放,人们就是要踊跃的参与展现在这一方舞台上。黄巧艺不仅要做好管理、策划工作,在专业技能上,她不但多才多艺、而且亲力亲为。多年来,她培训辅导了各类人群,有少年儿童、青年学生、中老年艺术爱好者,并且自创编排的文艺节目均获得过省、市表演、比赛一、二、三等奖。如:舞蹈《绣金匾》、小品《家务事》、音舞快板《漳州赞》、歌曲歌词《龙文东方映朝霞》等。通过十几年来不断的培养、挖掘人才,文化馆也因此快速的发展各类队伍,发起组建了龙文区舞蹈协会、音乐协会、龙文区少儿艺术团、龙文区文化馆群众表演队等社会艺术团体,由团队参演的节目在省市级的比赛中荣获了金银铜奖的可喜成绩。2004年在福建省文化馆工作座谈会上,黄巧艺代表漳州市文化系统作为工作典型范例在大会上发言,发言稿被入录《全省文化馆经验材料汇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