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漳州市龙文区朱熹陈淳文化研究会 林文全
前言:
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无论是对个人立言、立德、立身处世,还是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诚信都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既留下了许多像“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有关诚信的千古名言,也流传着无数个诸如“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重任,七出岐山、死而后已”的诚信故事。古语说:“索道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臣”。李白在《侠客行》的诗句中也写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说明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然而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规则、秩序等尚在摸索和完善中,同时,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社会信用诚信体系还未完善,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包括有些政府渎职失职、政令虎头蛇尾、朝令夕改,一些无良企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侵害百姓生命健康安全,部分官员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弄虚作假、失信于民,以及社会成员不守承诺、坑蒙拐骗、唯利是图等现象,更产生了许多“见死不敢救、不愿救、不能救”、“好人不得好报”、“英雄流血又流泪”等奇异现象,凡此种种,不仅背离了“诚信”这一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而且与日益发展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何为“诚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与“信”基本相通,常被互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周易·乾》中讲“诚”是“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就是说: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诚”的基本含义是真诚、诚实、诚恳、诚挚、诚笃。《春秋》中讲“信”是:“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就是强调“信”的首要意义就是说到做到,要讲究信用、遵守诺言。“诚”与“信”在传统文化中各有侧重,“诚”更多偏向于“内诚于心”,“信”更多偏向于“外信于人”,二者相互贯通,互为表里。“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则是“诚”的外在体现。“诚”与“信”共同成为人们立身之本的重要道行。
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南宋理学家朱熹重要弟子,素有“闽学南传第一人”之称的陈淳的“诚”、“信”观,准确理解和把握“诚信”这一蕴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具有的内在涵义,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努力建设一个政治清明、制度规范、社会文明的诚信国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陈淳之“诚”、“信”观
关于“诚”。“诚”作为哲学范畴,首先由孟子提出。古代许多学者认为“诚”与“信”相通。《礼记》中的“诚”往往被界定为“信”,即诚信。唐朝孔颖达疏《礼记·中庸》时大都以“诚信”释“诚”。如疏“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时说:“此名为臣为人,皆须诚信于身,然后可得之事”。到了宋代,“诚”成为理学的主要范畴。程颐对“诚”有独特见解。他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为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他认为“诚”就是无妄。(《朱子与闽学》p22-23)朱熹说,“真实无妄谓之诚”。朱熹还对“诚”与“信”的关系作了阐述。他说:“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若‘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信不是以尽诚,犹爱不是以尽仁”。陈淳秉承师说,指出:“诚者,真实无妄之理也。”(《北溪大全集》卷二十)“诚者,心与理真实无妄之谓。”认为“诚与信相对论,则诚是自然,信是用力;诚是理,信是心;诚是天道,信是人道。诚是以命言,信是以性言。诚是以道言,信是以德言。”(《北溪字义》卷上)他进一步阐述,“诚“与“忠信”的关系是:“忠信两字近诚字。忠信只是实,诚也只是实。但诚是自然实底,忠信是做工夫实底。诚是就本然天赋真实道理上立字,忠信是就人做工夫上立字”。“诚字与忠信字极相近,须有分别。诚是就自然之理上形容出一字,忠信是就人用功夫上说”。(《北溪字义》卷上)
陈淳继承和发展了朱熹从天道与人道合一来界定“诚”的观点,他认为“诚”既就天道论,也就人伦。他说“诚字本就天道论……只是一个诚。天道流行,自古及今,无一毫之妄。暑往则寒来,日往则月来,春生了便夏长,秋杀了便冬藏,无亨利贞,终始循环,万古常如此,皆是真实道理为之主宰。如天行一日一夜,一周而又过一度,与日夜星辰之运行缠度,万古不差,皆是真实道理如此。又就果木观之,甜者万古甜,苦者万古苦……一花一叶,文缕相等对,万古常然,无一毫差错,便待人力十分安排撰造来,终不相似,都是真实道理,自然而然”。“就人论,则只是这实理流行付予于人,自然发见出来底,未说到做工夫处。且诚之一字,不成受生之初便具这理,到赋形之后未死之前,这道理便无了?在吾身日用常常流行发见,但人不之察耳。……终有不可殄灭者。此皆天理自然流行真实处。虽曰见于在人,而亦天之道也。及就人做工夫论处,则只是悫实不欺伪之谓。是乃人事之当然,便是人之道也。故存心全体悫实,故诚也;若一言之实,亦诚也,一行之实,亦诚也”。(《北溪字义》卷上)对于朱熹在《中庸》中对“诚,既是就人道而言,也是就天道而言”的有关论述,陈淳进一步指出:“凡人做事,自头至尾,纯是一个真实心,方有此一个物。若此心间断无诚实,虽做此一件事,如不做一般。”他说:“盖诚者,真是无妄之谓。有以天命本然言者,若‘诚者,天之道’是也;有以人事当然言者,若‘诚之者,人之道’是也。有以理言者,若‘诚者,物之始终’是也;有以心言者,若‘不诚无物’是也”。(《北溪大全集》卷二十三)他强调诚敬为根本,言行一致。君子诚之为贵,人应平时注重涵养诚信品质;信用是人在社会正常交往中必备的品德。
陈淳作为朱熹的重要弟子,在朱子对“诚”作出与前人不同界定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使南宋理学的“诚”、“信”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后世乃至现在影响很大,并被广泛接受。
陈淳(1159-1223)号安卿,其一生酷爱理学,淡泊名利,追求高远,得朱熹真传。他学问深醇,学养宏富。他关注社会民生,以人为本,探求提高人的思想品位,致力于人的素质提高,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建立社会公理良序。他深深扎根于中华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闽南朱子学的沃土,又能因应社会需要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最终根结成鸿儒功力呐吐卓识影响时人乃至传扬后世。
正确理解和把握陈淳关于“诚”、“信”的论断,对于当今实现由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社会诚信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1、部分政府不讲信用。近几年,个别地方政令虎头蛇尾、朝令夕改的现象时有发生。据前几年湖南省政协的一份调查显示:当地政府对企业承诺“全部履行”的只占4%,认为“很少履行”的占10%,“基本履行”的占50%,“部分履行”的占36%。久而久之,当地政府类似政策再出台企业已不再相信。同样的,在全国各地,今天鼓励农民发展什么,明天又以城市化推进、建设需要、环保需要等等理由禁止的例子也时有发生。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今天这里绿化提升工程,明天那里道路改造工程,后天又亮化美化工程,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甚至不惜欺上瞒下,急功近利,以权谋私作出许多侵害百姓利益、破坏党和政府形象的事。前南京市长季某某(被老百姓称为“季挖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一些企业诚信观念缺失。近几年,中央级媒体陆续曝光了多起涉及百姓生命健康问题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有前几年大陆内地的地沟油和前不久台湾的地沟油问题,还有涉及三鹿等知名企业的三聚氰胺奶粉问题、以及瘦肉精、苏丹红、毒生姜等问题,尤其是前不久发生的上海福喜问题鸡肉,更是让国人几乎谈“食”色变。这样多的大型企业、国营企业、知名企业为何会致百姓生命安危于不顾,昧着良心,不讲道德,就是因为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只考虑自己的现实利益,而缺乏诚信观念所致。
3、个人诚信水平低下。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同时新旧经济体制和道德秩序的碰撞和冲击难免造成社会道德秩序失衡,再加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个人信用问题比较突出。欠债不还、学历造假、考试作弊、假冒伪劣等涉及个人信用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前不久曝光的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腐败案件、一些知名大学论文抄袭、学历造假等就是典型例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信”是五常之一,“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孔子主张做人要诚信无欺,把“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南宋陈淳认为:“诚是天道,信是人道”。诚信是人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诚信的重要性极其明了,不讲诚信的危害也不言而喻。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出现诚信危机,不仅会影响公平与正义,也会动摇他们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人们也必将失去共同的道德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会出现道德失范,从而涣散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影响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时,人们不再以德为贵,以诚为荣。做了不诚信的事,不是感到内疚、羞愧和自我谴责,而是以不被发现和制裁而庆幸。这样必将严重败坏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