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清
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过程,必须对《朱熹家训》作一番研究。因为《朱熹家训》在中国家训文化史上,地位特殊、作用显著,影响深远。自南宋《朱熹家训》问世以来,数百年的传统家训、族训都能看到以《朱熹家训》为范本的痕迹。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认为:中国社会传统上用“三纲五常”来概括和表述维护和支持中国社会的四种关系(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思想意识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产)的道德根基和伦理秩序。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人自身的生产为基础而展开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社会,因而形成了以维护人伦进而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为特征的道德根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以及在它们背后的“纲常的纲带”的家国原则(家国合一、忠孝合一、以孝为本)。这些也构成从先秦以来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传统家训量多面广,有宋以来大都以朱熹倡导的居敬穷理、正心修己、勉学经世等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以之体现这种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朱熹家训》就是此类中国传统家训的经典之作。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則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以上就是《朱熹家训》的全文,有人统计共317字,大致可分为朝政、家政、社交、处世、礼教、日用等部分。
(1)在家训中突出“五常之性”,践行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品德基础,又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貫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分別提出“仁义礼智信”的德目。到战国时期儒家亚圣孟子整体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在公元前330年左右,思孟学派提出“仁义礼智圣”的五行伦理体系以及“六德”之说。“六德”即:“父圣,子仁,夫智,妇信,君宜(义),臣忠。圣生仁,智率信,宜(义)使忠。”汉董仲舒从诸多道德规范中总结提升出“仁义礼智信”五个具体德目,即“五常之道”。到了宋代,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建立“诚,五常之本说“;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在宋明理学伦理思想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即二程那里,发展成为“五常全体四支说“:“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仁,体也;义,宜也;礼,别也;智,知也;信,实也。”(《二程遗书》卷二上)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二程“五常全体四支说”的基础上,提出“五常之性”即“五行之理”。他说:
盖人之性皆出于天,而天之气化必为五行为用。故“仁、义、礼、智、信”之性,即水、火、金、木、土之理也。木仁、金义、火礼、水智各有主,独“土”无位而为四行之实,故“信”亦无位而为四德之实也。(《晦庵集》卷五十六)
性之所以为体,只是仁义礼智信五字,天下道理不出于此……五者之中,所谓性者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如仁义礼智,皆真实而无妄者。故信字更不须说,只仁义礼智四字于中各有分别,不可不辨。盖仁则是个温和慈爱底道理,义则是个断制裁割底道理,礼则是个恭敬撙节底道理,智则是个分别是非底道理。凡此四者具于人心,乃是性之本体……仁字是个生底意思,通贯周流于四者之中。仁固之本体也,义则仁之断制也,礼则仁之节文也,智则仁之分别也。(《晦庵集》卷七十四)
朱熹将五常同五行、五常之性同五行之理的关系揭示出来,尔后把天下道理全归结为出于“性之所以为体,只是仁、义、礼、智、信五字”,要求人们以仁爱为本,恪守做人的这一根本道理,努力实践“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做真正的圣贤君子。
朱熹的“五常之性”的伦理观及哲学思想,完全融入其家训文化之中。我们从《朱熹家训》提出的“君之所贵者,仁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礼义不可不知”、“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天也”等主张和告诫中,可以清晰地觉察到其内在道德关系和逻辑结构,都体现着“五常之性”的伦理观。
(2)为营建温馨之家,创造和睦家庭提供理论指南
《朱熹家训》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通过对家庭生活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理学思想贯彻其中,为营造温馨家庭,创造和睦之家提供理论指南和实施办法。
1、朱熹在家训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大学之道在于止于至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如果子孙不肖,对其不可放纵。他强调对孑孙要加强教育,“子孙不可不教也”。人在童蒙时期,性格情志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紧对子孙教示,使其懂礼义,懂得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