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文新闻网 > 人文 > 北溪书院

由朱子深衣谈汉祭祀文化复兴

北溪书院   时间:2014-11-17 08:41    http://www.lwxww.cn/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宣传部 黄梦薇

  摘要:随着汉文化地位日益提高,作为汉文化具象化产物之一的汉服,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汉服复兴逐渐受到各界重视。庞大的汉服体系中,朱子深衣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在现代祭祀地位。

  一、 汉服的定义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丝绸之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1] 。又见《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2]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3]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4] ,源自黄帝制冕服[5]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6]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7] ,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9][10]。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二、 朱熹其人

  朱熹(1130.9-1200.4),汉族,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州、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12]

  三、 朱子深衣

  《深衣》是《礼记》的第三十九篇。郑玄《礼记目录》曰:“名曰《深衣》者,以其记深衣之制也。”《礼记·深衣》有云:深衣“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关于深衣的形制,从东汉经学家郑玄始至当代学者,历来诸家聚讼不已,存在的主要分歧是“续衽钩边”的问题。历代儒家学者但凡学有所成者,都对研究深衣形制十分有兴趣,历代经学家都有其见解和研究成果,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宋代大学者司马光的“温公深衣”(司马光册爵为温国公),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研究的“朱子深衣”,明代黄宗羲的“黄梨洲深衣”,清代学者江永的《深衣考误》和任大椿的《深衣释例》中亦有他们对深衣的全面见解,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他们两位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博采众长、考证精审的,但受限于清代统治者的压制,两位并无制衣实践的机会。

  深衣作为华夏民族传承时间最久的传统服饰之一,其典籍基础来源悠久,最早见载于《礼记》,这个名词也来源于《礼记》。

  朱子深衣,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的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朱熹所考深衣制度(此章本在冠礼之后,今以前章已有其文,又平日之常服,故次前章)裁用白细布度用指尺。(中指中节为寸)衣全四幅,其长过肋下,属于裳。(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后共为四幅,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腋下其长过肋而属於裳处,约围七尺二寸,每幅属裳三幅)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用布六幅。每幅裁为二幅,一头广;一头狭,当广头之半。以狭头向上,而联其缝以属於衣。其属衣处,约围七尺二寸,每三幅属衣一幅,其下边及踝处约围丈四尺四寸)

  圆袂: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长,属于衣之左右,而缝合其下以为袂。其本之广如衣之长,而渐圆杀之以至袂口,则其径一尺二寸。

  方领: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

  曲裾: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如裳之制,但以广头向上,布边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状。又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腹而末为鸟喙,内向缀於裳之右旁。

  黑缘:缘用黑缯。领表裏各二寸。袂口裳边表裏各一寸半,袂口布外别,此缘之广。

  大带:带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腰,而结於前,再缭之为两耳,乃垂其馀为绅,下与裳齐。以黑缯饰其绅。复以五彩条,广三分,约其相结之处,长与绅齐。

  缁冠:糊纸为之。武高寸许,广三寸,袤四寸,上为五梁,广如武之袤而长八寸,跨顶前后,下著於武,屈其两端各半寸,自外向内而黑漆之。武之两旁,半寸之上,窍以受笄,笄用齿骨,凡白物。

  幅巾:用黑缯六尺许,中屈之,右边就屈处为横(巾+取),左边反屈之自(巾+取)左四五寸间斜缝,向左圆曲而下,遂循左边至於两末。复反所缝馀缯,使之向裏以(巾+取)当额前,裹之至两髻旁,各缀一带,广二寸,长二尺,自巾外过顶后,相结而垂之。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作为华夏服饰的一个重要款式,朱子深衣的每一细节都融入了礼仪教化的理念。上衣二幅,屈其中为四幅,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亦“天圆地方”);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像朱子深衣这样将文明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服装的独特之处。

  四、 朱子深衣在汉文化中的作用

  如上所介绍,朱子深衣包含着我国儒家学说的理念,并且由儒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加

  以升华,融入朱熹理学的学术理念,可以说,朱子深衣是足以作为汉文化代表的汉服形制。朱熹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了宣扬政治伦理思想,传播儒家的道德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来源:龙文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4-11-17 08:41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