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文新闻网 > 人文 > 龙文讲堂

朱熹入仕与出世的思想纠结

龙文讲堂   时间:2014-11-17 08:41    http://www.lwxww.cn/   

——初宦同安诗作及心路历程

⊙陈镜清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传颂千年的名诗家喻户晓,是朱熹在同安写的。“诗言志”,诗为心声,南宋绍兴二十六七年间(1156~1157),朱熹在同安任上,朱熹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充满哲学意蕴,而富有理趣却无理障的名诗。后世诗界都称赞它是首绝妙的哲理诗。

  这首诗,通常被人们指称为脍炙人口的游春踏青之作,诗中春光的妩媚和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实,诗人朱熹用意决不在春光明媚里,而另有深意。宋室南渡,泗水(古水名,源于山东泗水县东,四源并发,故名。春秋时,孔子于泗水之滨讲学授徒,故以泗水代指孔门发祥之地。)已入金人之手中,朱熹未曾北上,所以此诗原非记游写实,而是借以喻道。诗里的“泗水”指孔门;“寻芳”,即求圣人之道,乃谓一旦闻道,即满目皆春。宋人金履祥于《濂洛风雅》卷五注此诗云:“喻学问博采极广,而一心会悟,共是这一个道理,所谓一以贯之也。”诗人写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借代之中,然而鲜明、具体的形象几乎掩盖了诗人想阐述的哲理,在读者心中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不是理趣,而是对春游踏青的万紫千红光景产生愉悦美感。朱熹真不愧为文学功底深厚的大诗人。在当时,朱熹的诗作颇为人赏识,同朝重臣胡铨向朝廷推荐十位诗人之中有朱熹,就是明证。

  朱熹在绍兴十七年(1147)秋,举建州乡贡。考官蔡兹对人说:“吾取中一后生,三篇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是年,朱熹十八岁。次年(1148)春,登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进士。夏,准敕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1151),二十二岁,春,诠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府同安县主簿。主簿之职,在南宋时是“掌出纳官物,销注簿书”,就是协助县令管理簿书、赋税、教育等事务的官吏。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推官以教育为先。务革弊兴利,缓急有序。事无大小,必亲裁决。赋税簿籍逐日点对,以防官吏弊利。于民者,虽劳不惮。民欲为僧侣者禁之。选秀民充弟子员,一时学者众。……其所著政绩之详,具载于《大同集》。”这段话,是对朱熹初宦同安政绩的赞许。然而,朱熹入仕后的真实心境如何?他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如何?值得人们研究。

  绍兴二十三年秋七月朱熹至同安,在任四年。《朱子年谱》载:“莅职勤敏,纤悉必亲,郡县长吏,事倚以决。苟利于民,虽劳无惮。职兼学事,选邑之秀民充弟子员,访求名士以为表率,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年方逾冠,闻其风者,已知学之有师而尊慕之。”朱熹任职同安兴学育才,推行道德教化,着力地方建设,清正廉明,关注民生,设置学宫,立苏颂词,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同安任职期间,不仅是朱熹学术信仰、学术思想、学术道路的重大转折时期,而且是朱熹诗歌创作的旺盛时期。在同安创作的诗歌,完全体现了朱熹自己在《诗集传序》中所主张的诗学思想:“或有问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形,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因此,我们可以从他在同安的诗作,窥探他此时的心路历程。

  自隋唐施行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教育与士林风习,都以科举入仕为指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作官,天经地义。朱熹在年少时,就发愤读书以求功名。在《朱子语类》中,朱熹回忆说:“某年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读书。”工夫不负苦心人,《朱熹年谱》载: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十八岁。秋,举建州乡贡。”第二年,“春,登王佐榜进士。夏,准敕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二十二岁。春,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是年秋七月,至同安。”

  朱熹得知上任同安主簿的日期后,掩饰不住入仕从政的兴奋,挥毫写下这首《春日言怀》诗:

  “春至草木变,郊园犹掩扉。兹晨与心会,览物遍芳菲。桃萼破残红,时禽悦朝晖。泉谷暖方融,原田水初肥。

  东怍兴庶氓,岁功始在兹。端居适自慰,世事复有期。终然心所尚,农亩当还归。”

  这首诗,诗人借描写眼前春日田野美景,抒发自己的心怀,洋溢着对美好前程的亢奋之情。春天到,草木逢时嫩芽放绿,满园生机盎然。人遇赏心事,胸中的春色更灿烂。在这美好的春天晨色里,诗人掩饰不住登科入仕之兴奋,好像大自然与自已心领神会,真可谓“览物遍芳菲”。诗人以“桃萼”、“时禽”自喻,觉得“乘风破浪会有时”。“破残红”,桃花怒放;“悦朝晖”,百鸟欢歌。自己可以一展鸿图了!诗人用泉谷冰融,原田水涨,众农人忙备耕,适应农时播种,一年的好收成有希望,来借喻自己入仕初宦的前程。然而,诗人虽此时能“端居适自慰”,但“世事复有期”。诗人最后写道:“终然心所尚,农亩当还归。”官场风云多变幻,自己还是崇尚陶渊明之归田园居。

  初到同安任上,朱熹的心情就生纠结,既得意于入仕为官,又不屑当个小吏,总想跳出尘俗。绍兴二十三年,在《同安官舍夜作二首》,朱熹写道:

  “官署夜方寂,幽林生月初。闲居秋意还,花香寒露濡。故国有时节,欲归怀简书。聊从西轩卧,尘思一萧疏。

  窗户纳凉气,吏林散朱墨。无事一然,形神罢拘役。暂愒岂非闲?无论心与迹。”

  朱熹这种心境,在赴任同安前后,有些诗作表现得很明显。

  “夙尚本林壑,灌园无寸资。始怀经济策,复愧轩裳姿。效官刀笔间,朱墨手所持。谓言殚蹇劣,讵敢论居卑?

  任小才亦短,抱念一无施。幸蒙大夫贤,加惠宽棰笤。抚己实已优,於道岂所期?终当反初服,高揖与世辞。”

  这首《述怀》诗,是朱熹初宦同安的思想实录。诗中诗人自言夙志隐居山间林壑,修身读书,只因欲躬耕自养而无一点资本,只好走上仕途。起初怀有经世济民之策,却有惭愧未有轩裳大官的姿仪,不过是效法刀笔小吏(自己只是个小吏,不够做朝廷大员的资格。只是仿效别的官吏弄刀笔文字,手中端着朱墨两色公文。)诗人谒尽己能,不计卑微,尽心职事。“任小才亦短,抱含一无施。”诗人觉得自己任职低而才力短,抱有好的想法而无能实施。幸亏贤德的上司施加恩惠宽恕,没有策笞自己,实在很优渥。“于道岂所期?”,诗人对吏绩自感不安,对于大道,岂敢企盼实施。还是回到自己的“初衷”,揖别尘世,归隐山林。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来源:龙文新闻网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4-11-17 08:41 收藏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