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毓贤
摘要:朱子理学“闽学”的发展,催生教育勃生和文化复兴,促进科举进步与人才涌现。随着理学的传播,漳南刮起崇文重教之风,滋生了热衷于兴学和弘学的清官廉吏成为配祀于朱子祠的楷模。朱子理学重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具有普世价值,成为备受社会崇尚的主流文化。开发紫阳书院既有利于弘扬朱子理学思想与民族爱国情感,又能激活传统,服务当代。两岸携手传承朱子文化,对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推进和平统一大业具有历史价值和经世意义。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文化史上,朱熹作为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被尊为理学正宗、儒学宗师。他穷研孔孟之道,揉合佛道及诸子之说,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融入思想体系,从而实现了孔孟以来儒家学说的系统理论体系,张扬了中华民族的人文道德和人格精神,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出现了孔子之后的又一次高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朱子理学为“后孔子主义”。朱子学作为新儒学,建构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哲学逻辑结构,唤醒已经沉淀为民族精神的深层民族潜意识,体现了历史脉搏和时代精神,彰显了生命的智慧和活力,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朱子文化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官方哲学”、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民众圣经”和读书人修身济世的“人生信条”。在朱子学说的影响下,作为朱子过化之地的福建理学基地紫阳书院和义学相继兴起,在培养人才、实现传承朱子理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清康熙帝重视下,朱子理学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复苏。一些崇尚理学的官吏和士大夫们在紫阳书院朱子及其追随者祭祀中,甚至出现将崇奉体恤民情、治政卓著的廉吏,与建学兴文、传播理学贡献突出的地方名宦贤绅合祀的奇特现象。闽南云霄七先生祠就是以兴学和弘学为标准,将“以文学饰吏事”的廉吏纳入书院祭祀,成为清官德政文化的载体。
一、朱子闽学及其追随者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后侨居建阳。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举进士,三年后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4朝,历官泉州同安县主簿、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漳州知州、焕章阁侍制兼侍讲、浙东巡抚等。朱熹为官申敕令,惩奸吏,清正有为,刚直不阿,政绩显赫。但他一生无意仕途,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和讲学传道。
宋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朱熹以花甲之年调任漳州知州,至次年四月卸任。他轻徭薄役、移风易俗,行经界、兴文教、定礼仪,先后颁布《论俗文》、《晓论居丧持服律事》等文告,在厉行教化、端正民风和讲学著述等方面很有成就;还倡兴官学、大办教育、开发民智、培养人才,在州学设宾贤馆,聘请名士讲学,将“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革漳郡“俗未知礼”的方略,提出“身修家齐、风俗严整、人心和平、万物顺治、隆及后世”的办学方针,由此漳州学风日盛,打造了“理学圣地”的良好学风,人称“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邹鲁道源赊”。每旬逢二,他必率僚属下州学视察诸生,亲自解读“小学”,后成《小学集注》;逢六又到龙溪县学讲学。朱熹在圆山白云岩上创办一间书院,并于此讲授《诚意》章,编写《四书章句集注》,吸引各地书生慕名而来。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来自龙溪的“北溪先生”陈淳,以及闽县的黄榦。
陈淳(1159~1223年)字安卿,亦称北溪先生,龙溪县游仙乡龙洲里人。他家境清寒,但志趣高尚,苦读不辍。他尊奉孔孟之道,崇仰周程理学,笃志力学濂洛遗书,希望能由先儒之说通晓圣贤之旨。当他听说朱熹在武夷山讲学,很想亲耳恭听,可惜缺乏盘缠而作罢。后朱熹出知漳州,陈淳以《自警诗》求见朱熹。朱熹很是赞赏,并亲授“根原”2字。庆元五年(1199年)冬,陈淳积10年之学,到建阳考亭再谒朱熹,获赞“如公所学,已见本原”。陈淳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朱子,在闽学流派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是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著有《北溪全集》。陈淳主要心理学思想见于《北溪字义》。如在对心理概念的界说和疏释时,从理生气、气化万物出发, “知觉从理上发来,便是道心”,“从形气上发来,便是人心”;人性也是由理气形成的“天地之性”与“气禀之性”结合体。“天地之性”和“道心”天然是善的,“气禀之性”和“人心”有善与不善之分,提出以“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修心养性之道。既然“意是心上发起一念,思量运用要恁地底”,“智是心中一个知觉处,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确定是智”,那知与行就是“交进而互相发”关系:“知之明则行愈达,而行之力则所知益精矣。”认为从性中发出的情“便是善,更无不善”,而“感物欲而动,不从本性发来,便有个不善。”把“志”界说为“心之所之”,又有“趋向,期必之意”。认为才具有“才质,犹言才料质干”和“才能,是会做事底”两种含义。还把气质分为刚烈、软弱、躁暴、狡谲、性圆、愚拗等多种,提出学习心理思想要立志、虚心、下学与上达,批判了学习为求取功名而不求甚解的时弊,为卫护师门、排斥异说、疏释和阐述程朱理学思想作出很大贡献。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谥文肃,闽县人。他自幼聪颖,志趣广远,是朱熹女婿和朱门理学传人。他历任州县,讲学不辍,著述颇丰,门人众多,终生毕其精力阐扬传播朱学,为确立朱子理学在中国思想界的正统地位立下汗马功劳,有“闽学榦成”之誉。所著《书说》10卷、《六经讲义》30卷,清《四库全书》录有元刊本《勉斋先生黄文肃公集》40卷,其中《闽学渊源》篇录有黄榦传略。元裕宗赠御书“麟凤龟龙”,清康熙御书“道统斯托”,雍正二年诏令“宋儒黄文肃公从祀圣庙”。
唐末及五代十国的长期动乱和分裂,致使伦常崩坏,道德沦丧,理想失落,精神迷惑,亟需实现价值理想、理论形态的转型。朱子主动担当起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的重任,以回应和化解时代挑战和冲突。他将原典儒学作为滞留在伦理道德层次的心性之学,从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给以观照,使传统儒学以心性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价值理想,建立在富有理性高度的本体论思维之上,使儒家道德学说在本末一贯、体用兼备的阐发中获得了新生。
朱熹继承孔孟以来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化外来佛教、本土道教文化哲学及诸子哲学思想,建构了以“理”为中心,囊括自然、社会和人生博大的学术思想体系,从形而上学思维高度反思人伦的存在价值、文化的生命意蕴和道德的永恒力量。如在本体论方面,朱熹以“理”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把儒学本体论从尊天上升到讲理,建立“理一元论”思想体系;在人性论方面,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人性纳入天理哲学体系,使道德论与宇宙论合二为一,并使“天理”外化为纲常名教,建立人伦哲学;在心性论方面,提出“心统性情”说,把儒学伦理与思辨哲学联系综合,丰富了宋代理学心性论的思想内涵;在认识论方面,提出“格物致知”说,指出一条向外求知的方法;在修养论方面,提出“主敬涵养” 、“居敬践实”的修养思想。他的“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是系统理论化的儒家思想;而他的“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知先于行、行重于知、知行为一”等,又集传统哲学之大成。朱子文化所崇尚的才全德备、心与理一、中正仁义、修齐治平、体用兼顾、完整齐备的人格境界学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为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进行系统性的继承、整合与创新,并以格物穷理的探索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自我否定的科学精神、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成了一次理性主义的民族文化超越,展示了“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地为己心”的人文情怀,而饮誉中国哲学思想史。
朱熹一生为后世留下了70余部凡460多卷理学著作,卒谥曰文,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世称朱子,从祀全国孔庙。他的《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等自宋末以来,被元、明、清钦定为开科取士必读课程和法定标准,确立了官方与民间独尊理学的格局。朱子学不仅地对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起到承先启后作用,还衍播台湾和海外,尤其对日本、朝鲜与东南亚各国的社会伦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其哲学体系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潮中的一些思想家,成为足与同西方体系规模等量齐观的东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