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关系密切,2004年省委在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时,概括出了闽台紧密的“五缘”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之后改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同,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初视察福建时也指出:“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促进闽台交往具有得天独厚优势。 ……80%以上台湾居民的祖籍地在福建,闽南话是台湾的主要方言,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歌仔戏、南音等都深深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福建全省看,漳州与台湾的“五缘”关系更为得天独厚,这是历史留给漳州的一笔宝贵财富。作为漳州人,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发挥这一优势,推进漳州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并为今天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推动漳州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丰富的漳台“五缘”关系
1、地缘相近(相连):东山古陆桥
远古时期,台湾和漳州的东山中间有一条陆桥把两地紧紧连为一体,漳州的远古人类、古闽越族和大陆的先人就是从这条古陆桥进入台湾,成为台湾今天的原住民高山族同胞,许多哺乳类动物也是从这条古陆桥从大陆迁徙台湾;
1987年东山出土一段肱骨化石,被定名为“东山人”。
1998年从台湾海峡捞出的一段古人类骨头化石,证明了海峡曾是人类居住之处。这段古人类骨头化石被学术界称为“海峡人”。
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再次对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馆藏的大量“东山人”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甄别时发现,其中有大量大陆至今尚未发现、台湾独有的“台湾斑鹿”化石,这进一步印证了台湾海峡远古时期有陆地相连,形成“东山陆桥”,“台湾斑鹿”从这里加入大陆动物群落。
台湾海峡古陆桥示意图
海峡成为陆地时居住人类的证据
对东山古陆桥研究最有贡献的两位学者:
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保存的古菱齿象化石印证台湾海峡曾是陆地
2、血缘相亲:祖籍漳州的台湾同胞遍布全岛
台湾从南到北遍布着漳籍乡亲血缘聚落
祖籍漳州的台湾同胞人数和分布
台湾同胞籍别人口百分比
甚至今天许多台湾政要的组籍地也都在漳州
陈水扁祖籍地:诏安县深桥镇溪南的瓷窑村。该村陈氏族谱载:康熙年间,该村陈鸟前往台湾。陈水扁是其第9代孙。
吕秀莲祖籍地:南靖县书洋乡田中村。该村族谱载:乾隆五年,该村吕廷玉携妻赴台。吕秀莲1989年曾回乡谒祖说:家乡的水真甜!
连战祖籍地: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台南连氏家谱载:先世有居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二十七都,至大清康熙间来台,居台湾府城内马兵营。2006年4月19日,连战回到马崎村谒祖说:“连家的列祖列宗,爷爷啊,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
江丙坤祖籍地: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2006年5月21日上午,江丙坤回大溪镇江寨村祭祖。他在祭祖时感慨地说: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
林丰正祖籍地:漳浦县石榴镇攀龙村。他是台北盆地著名开拓者林成祖的后代。2006年2月19日,他回到攀龙村谒祖说:我的祖先从这里出去,我的根在这里。
甚至今天许多台湾政要的组籍地也都在漳州
3、文缘相同
大规模的漳州籍人士迁台,带去了漳州地方的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岁时风俗、戏曲艺术,语言俚谚等等。以宗教信仰为例,在台湾拥有相当多信众的“开漳圣王”崇拜、“关帝”崇拜、妈祖崇拜、“保生大帝”崇拜等都是从漳州分灵入岛的。以语言为例更可看到漳州与台湾文缘紧密:根据许多语言学者的研究表明,台湾的主要方言闽南话中大多数单词的根源来自漳州腔。由于明清以来漳州人迁台人数占同时期入台人数的大多数,所以漳州腔被重复的多,保存下来的单词也最多。目前在台湾主要方言闽南话中有4000多个单词,其中有3500多个单词是漳州腔,这就是今天我们听到的台湾同胞讲的话最接近漳州话的缘故。2007年春节,一本由两岸语言学者共同编写、记录和保存闽南话漳州腔韵的辞典由中华书局出版,它有力地说明,台湾主流方言的根在闽南,在漳州。还有,台湾的教育事业、岁时风俗、戏剧艺术、饮食习惯等也与漳州息息相关
专家认为:漳州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
开发活动中从祖籍地带去的诸神崇拜
台湾的饮食文化也深受漳州影响
4、商缘相连
3点情况情况最突出:
台湾商业的发展是大陆商业活动的延伸,与漳州人的开发活动紧密相连。
明代月港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漳台贸易
漳州人在垦殖台湾过程中,为台湾商业的发展和两岸贸易的往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漳州人为开发台湾作出了卓绝贡献
(一)是农业拓荒的先驱者和主力军
拉开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开台王颜思齐
开发台中的先驱:雾峰林家
开发台北的先驱:板桥林家
开发宜兰北部的先驱:“开兰始祖”吴沙
开发宜兰南部的元勋:陈辉煌
台北水利事业的奠基人:郭锡镏
(二)为台湾的收复和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台治台思想最具代表性:筹台宗匠蓝鼎元
为和睦民族关系而献身的第一人:阿里山神吴凤
(三)文化教育开拓者与奠基人
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陈永华
“台湾美术的开山祖”—谢琯樵(谢颖苏)
(四)其他重要涉台历史人物
1-1是农业拓荒的先驱者和主力军
拉开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开台王颜思齐
“开台王”颜思齐。海澄青礁人。裁缝师,为人豪爽,好打抱不平,因杀了一为非作歹的恶霸被官府通缉,逃亡日本神户,在码头上打工,不久又在他身边集聚了一帮同乡,其中有泉州人郑芝龙。由于他的号召力,他被选为“甲螺”
此时日本各地正酝酿反对幕府专制统治的起义,颜思齐也参与其中,事泄,率起义队伍二三百人乘13条船下海逃亡,漂流到东番,登陆上岸,是为苯港(今台南嘉义新港)。看到这里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便在此安营扎寨,设十个寮寨安置人员,着手进行垦荒活动。人手不够,又派人回漳州招得三千多劳力,共襄开台盛举。这不仅是漳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台活动,还由此揭开了大规模开发台湾的序幕。伴随着开发活动的开展,市政建设也在颜思齐的驻地动工,他在海湾内的临海之处一高地上建城楼台--管理机构(后称开台王府)于是,因湾内有楼台,楼台外有湾,开始有人称这里为台湾,而后逐渐由来往于两岸的渔民、商人传播开来。
他首次大规模招募漳泉籍同乡到台湾垦殖,拉开台湾大规模开发序幕,台湾同胞为了缅怀颜思齐为开发台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尊称他为“开台王”
颜思齐开发台湾意义重大:
开启了台湾的称谓
揭开了大陆人民大规模垦殖台湾的序幕,奠定了台湾的初步发展的基石
使台湾有了最早的港口贸易集市和汉民族社会管理机构
最早在台湾大规模传播中原文明
也使颜思齐完成了从海寇到“开台王”的转变
开启了台湾的称谓
台湾纪念颜思齐开台功绩的建筑物
1-2是农业拓荒的先驱者和主力军
开发台中的先驱:雾峰林家
台中最早的开发有龙溪人张国(台湾总兵),有蓝廷珍、林石等人。最有成就的是林石的雾峰林家。
平和五寨乡埔坪村林石于乾隆年间迁台,之后不久,长媳林黄瑞携子林甲寅也到台湾.林家发迹是在林甲寅这一代.当时因林爽文起义,林家的开垦事业大受影响,于是林甲寅毅然迁居台中雾峰,在祖父林石的主持下,招募人力开垦荒地,置产兴业,家业逐渐兴旺起来,拥有260公顷土地,年收谷子4000石,成为一方巨富.人称“雾峰林家”。与角美人林平候的“板桥林家”并驾齐驱。
满门忠烈”雾峰林家:林甲寅子林定邦、孙林文察、曾孙林朝栋、裔孙林献堂的反侵略斗争。
光绪帝敕建一祠驻两岸格局(全国唯一)的“宫保第”。
雾峰林家在台中县的故宅
漳州芗城区正待重建的宫保第
1-3农业拓荒的先驱者和主力军
开发台北的先驱:板桥林家
开发台北盆地先后有林成祖(漳浦石榴乡攀龙村人)、郭锡镏(南靖龙山)、林平侯(龙溪角美埔美村人)。但最著名的是林平侯,他的家族后来成为台湾第一望族:板桥林家。
板桥林家的始祖林平侯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迁台,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到孙子林维源这一代时,成为台湾首富。
台湾第一私家花园:板桥林家花园
1-4农业拓荒的先驱者和主力军
开发宜兰北部的先驱:“开兰始祖”吴沙
吴沙是漳浦石榴乡小山城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43岁的他因生活所迫携妻带子渡台,居住台北三貂岭。这里是番社居住区,因吴为人豪爽,有信义,深得山胞信任。因与山胞交易货物来到台东北的蛤仔难(今宜兰),居住于此的山胞只靠打鱼捕鹿为生,一片富饶的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垦,便萌发开垦这片土地的念头。嘉庆元年(17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他率垦殖队伍二三百人拉开了开发蛤仔难的序幕。吴沙费尽心血,做出种种努力,改善与山胞的关系,但其弟仍在与山胞的冲突中罹难。在番社遭到牛痘瘟疫袭击时,吴沙以德报怨,用闽南家乡偏方救活无数山胞,赢得了番民的心,从此打开了局面,使垦殖工作顺利开展。不到一年就拓地数十里,垦殖队伍也剧增至数千人,原先遍地荆棘、人烟稀少的原野变成良田和村落。嘉庆二年,吴沙向当地官府淡水厅申请招垦获准,扩大了垦殖规模,他组织人力刊木筑路,分设寮寨十一所。由于环境安定,行旅安全,大批漳泉迁台人员前来落户,三年间,他的垦殖大军已增至四万人,垦荒面积也翻了两番,由于操劳过度,嘉庆三年(1798年)68岁的他病逝。他去世后,其侄吴化继承叔业,把垦殖活动推向前进,拥有“耕民六万口,地袤五百里” ,使宜兰北部成良田万畴、人口密集之区。嘉庆十五年,总督方维甸上疏设噶玛兰厅获准,光绪四年台北设府,噶玛兰厅改宜兰县。
吴沙开兰事迹在台湾民众中广为流传,人们称他为“开兰始祖”。
宜兰礁溪乡吴沙故居
吴沙故里石榴山城村
1-5农业拓荒的先驱者和主力军开发宜兰南部的元勋:陈辉煌
陈辉煌,本名辉,字耀廷,号东星。漳浦县赤湖乡(今赤湖镇)南门(今西城村)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初九生,父亲早逝,家庭贫苦,性豪放任侠,孝顺母亲,因贫困而自幼失学,练就一身好武功,曾贩卖私盐为生,被官府追捕而误伤人命,遭官府缉捕,咸丰十一年(1861年)携母逃难渡台,居噶玛兰,加入了垦殖兰阳溪南的队伍,时年23岁。他因武功出众而被选入“隘勇”,担任保护垦民的工作,利用空闲时间在阿里史地区垦荒,并娶当地原住民酋长的女儿为妻,促进了阿里史地区垦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治初年,已成为垦民领袖人物的他募集各社熟番,即阿里史、阿东、岸里、东螺、北投等社的流番,以及彰化、淡水的熟番二百余人,编成19个结,指定19个结首(当时的垦民组织,犹如大陆村民小组,由比较有威望和实力的垦民担任)垦荒,率众首先开垦出今三星乡19结一带地区。拓垦进一步向南推进,逼近生番地界,遭到生番的奋力阻挠,他们经常袭击垦民。辉煌率众修筑城堡,抵御生番。危险时刻,陈辉煌总是在前面指挥若定,成为垦民的主心骨。由于武装队伍的有力保证,垦殖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陈辉煌实行招佃的形式,对垦荒者从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垦一甲生地可贷银三十两,垦成后分三年清偿,所垦土地业佃平分。由于措施有力,指挥得当,安全又有保证,垦地工作进展很快,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兰阳溪南的千里土地终于被开垦了出来。因陈辉煌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开兰元勋”。
陈辉煌故里:漳浦赤湖镇西门街沈厝巷
陈辉煌还为开发台东作出了重要贡献
2-1为收复和治理台湾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台治台思想最具代表性:筹台宗匠蓝鼎元
蓝鼎元生平事迹:蓝鼎元、号鹿洲,漳浦苌赤岭乡山坪村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历9月19日)生,蓝鼎元自幼受儒学熏陶,5岁能成诵四书五经,11岁进乡里龟山学堂,稍长还涉猎天文地理。因家乡地处闽南沿海,曾多次随同出海捕渔的乡亲,“溯全闽岛屿,历浙洋舟山,沿南澳海门以归”,详细考察了福建浙江沿海岛屿港湾情况。善于独立思考,从小关心时政。其渊博的知识和经时济世之才颇受知县陈汝咸赏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推荐他到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办的福州鳌峰书院,他借机研读了朱熹等大儒著作,学识日以至臻。后因母亲年老多病,坚辞归家,在家教书著述,服侍母亲扶养弟妹,直到母亲去世。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随南澳总兵、族兄蓝廷珍率师入台平息朱一贵事件,当上蓝廷珍的高级幕僚,他在台湾一年多时间,深入各地,仔细考察收集地理民情和军事布局等相关资料,足迹遍及全岛,为平息战乱、经理台湾出谋划策,写出了许多有卓识远见、切中治台时务的精辟政见文章,有的在当时就被当局立即采纳,有的为以后的仕台官员所采用。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精读鹿洲公之著述,作为重要施政之参考”。乾隆皇帝曾令闽督李侍尧等人参考蓝鼎元的《东征记》,并称赞蓝鼎元“所论台湾形势及经理台湾,其言大有可采。……蓝鼎元之语,适与朕意相合”。
2-2为治理台湾作出了重要贡献治台思想最具代表性:筹台宗匠蓝鼎元
他在许多篇章及奏疏中提出一系列治理台湾的主张,如重视海防建设、增添军事力量,如向北扩展增设县治、加强行政管理,如放开海禁、发展海上贸易、鼓励垦荒、反对划界迁民、允许大陆家眷渡台完聚等等。每一项主张都对加快台湾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他极力主张允许大陆家眷渡台。他认为“必先使遂其有室有家之愿,盖民生各遂家室,则无轻弃走险之思。不待禁令而自然驯服者也。”他向朝廷上奏疏:“凡民人欲赴台耕种者,务必带有眷口,有妻子在内地者,俱听搬取渡台完聚。” 。他认为实施这一政策才能使官吏安心治台,官兵安心驻防,民众安居乐业致力生产。
蓝鼎元的著述多关台事,是如今现存涉台文献最多的作者,被仕台官员誉为“筹台宗匠”。
蓝鼎元故里:漳浦今赤岭乡山坪村山尾顶自然村
赤岭乡蓝氏祠堂提供的蓝鼎元画像
2-3为治理台湾作出了重要贡献唯一为和睦民族关系而献身的官员:“阿里山神”吴凤
吴凤为促进番社改变陋俗,促进汉番和睦相处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唯一为此以身殉职的官员。
吴凤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出生于平和大溪乡乌石社壶嗣村,5岁时随父迁台,住在阿里山麓的番仔潭庄,其时这里尚未得到开发,为番社与汉族交界之地。吴凤自幼出入山地番社,作事行侠仗义,深得番民信赖。当时,这里居住着48个番社,秋后杀戳汉人祭神的事时常发生,所以,地方官员往往在通往山区生番居住的交界处立石警示,告诫人民不要侵入番界,以免遭到不测。抚番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官府设置理番通事一职,招募识番语、通番情的人士为通事,开展抚番工作。吴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任命为阿里山通事。吴凤平时就经常目睹生番杀害汉人祭神的残忍场面,他上任后决心改变番社这一陋俗。先是告诉番社酋长,当年朱一贵起义时番社杀了不少汉人,还保留不少人头在番社,建议其用这些人头代替活的人牲作秋祭。番社酋长无奈接受了建议,由此,阿里山番社停止活人祭神达40多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番社用光储藏的人头之后,又来向吴凤求准以活人供祭,吴凤又推托说“人牲”难购,赠以牛牲。如此一连三年,第四年,各社酋长商议若吴凤再推辞,则不管如何要杀汉人以祭。吴凤已作了舍身求仁的准备,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毅然赴难。吴凤死后,碰巧番社遭受一次大疫,番众以为是吴凤在天之灵在惩罚他们,十分恐惧,于是番族各社“勒石为誓”,发誓“从今不杀汉人,杀则灭”,并尊吴凤为“阿里山神”,立祠祷祀。从此阿里山区番社再没有杀害汉人的事发生,阿里山番社的人牲祭神陋习从此革除,汉番和睦相处。
台湾同胞纪念吴凤的建筑物
吴凤故里后时村今貌
3-1文化教育开拓者和奠基人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陈永华
生平事迹:陈永华(1634-1680),字复甫,郑成功的“卧龙先生”、郑经时期的“东宁总制使”。他曾力排众议,支持郑成功东征,在台湾建立明郑政权,之后,他颁布屯田制,鼓励垦荒,倡修水利,使军饷民食得以解决;他请来家乡的晒盐师傅修建盐埕,使晒盐技术在台湾广为传播;他教民插蔗煮糖,上裕财库下惠民生;他教匠取土烧瓦,改变了垦民草棚茅舍的简陋住宿条件;他鼓励发展东西洋贸易,解决台湾军用民需物资奇缺的问题;他在府城筑围栅,建衙署,禁淫赌,实施家乡的保甲行政管理制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兴建台湾第一座孔庙,创办第一所学院,首次把大陆的科举制度推广到台湾,培养出大量知识人才,因而被誉为“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在陈永华的精心治理下,台湾大治,社会安定,百业俱兴,市井繁荣,逐步赶上大陆发展水平,因此台湾同胞说:郑成功开台,陈永华治台。陈永华死后,与夫人洪淑贞(字端舍,同安人)合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村古潭),台胞怀念其恩泽,人们把他开荒屯田的地方称之为“参军村”(在今台南县北门乡),把他从南安凤山寺恭迎广泽尊王香火来台南所建的庙宇改名为“永华宫”,并塑其像于该庙中后殿三楼配祀。
陈永华不是同安人,其故里在今龙海市石美村
汪毅夫说:“陈永华是郑成功的参军,一般认为是同安人,实际是龙海人。……据我所知,(漳州)还没人注意到陈永华,漳州可以研究宣传”。
3-2文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台湾美术的开山祖”—谢琯樵(谢颖苏)
谢琯樵生平事迹:谢颖苏(1811-1864)字琯樵,号懒樵、懒云山人、北溪渔隐、书画禅。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诏安县城北门大路街一条小巷子里(今白鸡公巷10号)的一书香门第。是中国美术界独树一帜的“诏安画派”的领袖人物,最早将诏安书画艺术带到台湾,对台湾美术起启蒙和开拓之功。据《台湾省通志》载:咸丰年间,谢颖苏4次赴台传艺讲学,每次都住上一年多,前后寓台共四、五年时间,他热心向台湾学子传授诗文知识和国画技艺,教出了许多高徒,留下了诸多丹青珍品,人们对其作品予以极高的评价:“清代游宦幕式流寓之士,工书画者亦有多人,而以谢颖苏与吕世宜(即吕西村)为最杰出”。生前他的书画作品已入宫廷,民国后为故宫文华殿珍藏,今天,台北故宫历史博物馆仍高悬谢颖苏的墨宝,把它当作清代台湾画作的象征和瑰宝。日本汉学家尾崎秀真称誉谢为“清朝中叶南清画坛第一巨腕”。被誉为“台湾美术的开山祖”。
台湾美术开山祖—谢颖苏
两岸政界对漳籍先贤为开发台湾所作贡献的肯定
主讲:何池教授
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漳州师院闽台关系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