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有百越先民遗风的闽南民系,长久保持了“善舟楫”、“好勇”、“爱剑”的传统,闽南文化由此可断是中原文化、楚文化、越文化等合成而生。漳州人的集体意识中海洋性占了很大的比重。
唐至五代,漳州的开发与建设主要集中于陆地,即九龙江冲积平原、鹿溪、漳江、东溪流域,与“蛮獠”等原住民进行斗争、融合。至北宋,漳州“枕山襟海”、“控带山海”的形势为世人所认识,并逐渐得到重视,兴起了敦照、海口等沿海集镇。
宋代已有漳州海商出没风涛、贩海谋生。至南宋前期,漳州海商黄琼父子就曾“客贩南番”,输出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铜钱等,输入商品以香料为大宗。
明初厉行海禁,但漳州沿海仍有不少人犯禁下海,从事走私贸易。隆庆元年(1567年),明廷于月港设“洋市”,“准贩东西二洋”。此后,漳州海外贸易走向鼎盛,延续半个多世纪。其间,漳州的海商集团也应运而生,驰骋海上,与洋人争利。
明末清初,由于西方殖民势力东侵,清初的大规模“迁界”以及海上情势的变化,月港急骤衰落。漳州海商一部分改行,一部分到暹罗(泰国)贸易,再一部分到广东发展。至近代,漳州人的海洋意识渐渐淡落,经营土地、致力农业成为漳州人的主要选项。
主讲人:郑镛(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非遗项目保护专家、漳州师范学院教授、漳州市历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