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稷堂先生;原名则唐,字尧民,号湘道人,晚号稷翁。1903年生于福建漳州,1985年谢世,终年83岁。生前为福建漳州画院院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一位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先生出自书香门第,自幼秉承家学;且聪明好学,过目能诵,对美术工艺更独具慧心,先生中学毕业后,因生活所迫,教书三年。鉴于对丹青的执著追求,22岁时考进上海美专深造,受业于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等名家大师,艺术造诣勇猛精进,颇得诸师赞誉。先生以优异成绩于上海美专毕业后即回归漳州执教。他把上海美专新的美学思想传授给学生,教导学生要多学习美学理论;多观察客观事物,多作写生,多练速写。余在省立龙溪师范读书时蒙先生指点,今有所成,亦离不开先生的导引。
黄先生生平酷爱八大、石涛、青藤、王庐、白石等名家艺术,数十载寒窗铁砚;潜心研习,朝夕揣摩,熔诸家于一炉,形成了隽永简练、灵性超脱的独特艺术风格。其画作笔墨凝炼、形神生动,尤以花鸟画为最。正如先生自题咏诗所述:“寥寥几笔好传神,莫把繁枝扰性灵。”早在1930年;先生的国画《梅》选进上海三潭创办的《古今名画大观》,1933年,其画作参加福建全省劳展独占螯头,后被列为珍品之一选送南京参加全国展览, 194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曾刊载先生的业绩。先生惯用左手作画;右手写字,且能双管齐书。他不仅擅于书画,亦精于篆刻。名闻中外的弘一法师与先生交往颇深,抗战期间,法师隐居于漳州七宝寺时常与先生商榷书法艺术,亦曾托先生治印,并对先生的篆刻题词赞曰:“仁者篆刻甚精。”法师还对先生秘制的永不褪色之“慧庐”八宝印泥挥毫题字;赞曰:“莹润、精妙”。
50年代,先生的艺术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蒙上不白之冤,使其精神和肉体倍受摧残,以致在画坛沉寂扣余年。但他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可谓桃李遍天下。彭冲、骆平同志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子瑜台湾十大名家之一的沈耀初,年轻时都曾是先生的学生。
投桃报李,善恶有报。历史是公正的,先生的冤案于1983年得以平反昭雪,并被安排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他的艺术如深埋土中的黄金,终被重新发掘;大放异彩。香港波文书局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于1978年刊载了先生的业绩。1981年5月,先生应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之邀;赴京同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交流艺术创作,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先生的《梅》《竹》各一幅。同年八月,他的《批杷》、 《梅》等作品被送往加拿大展出;并有不少作品远传欧美、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福建电视台播放了《黄稷堂书画》专题片;长城出版社的《福建书画家》及香港《文汇报》、《美国世界日报》及《福建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先后介绍了先生的艺术成就。1984年5月,先生经多方奔走,筹备、创建了漳州画院,并首任院长,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艺术,培养年轻一代艺术人才奉献余热。
先生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也磨炼出他顽强的毅力和炉火纯青的艺术。他虽身处逆境;却刚正不阿,独立不羁,相信真理总是站在人民一边。平生淡泊勤劳;坦荡谦和。先生常自谦其书画无甚真功夫,只是心存中锋用笔,根据需要随心所欲,笔随意转,水到渠成;并力求有别于他人。作画时;先生常对素凝神,是地下笔烟云,一气呵成,或昂首高瞻之鸷鸟;或低头梳翎之鱼鹰,皆能各具神韵;藉以抒发其内心素志,表达对生活的追求和理想的寄意。 先生一生辛勤耕耘;为社会留下了宝贵艺术财富,人们永志不忘。(沈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