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
有多少父母天天陪读、伴读,他们熬白了头发,熬弯了腰,但做子女的并不领情。正如高尔基所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今天,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那种让母亲从社会上退出回家做全职母亲的作法是根本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时代需要的是“无为而教”——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后,每个父母就能花极少的时间,收到最富有成效的结果!
第二、不需扬鞭自奋蹄——给一个孩子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对儿女的教育采用防范的方法,生怕儿女变坏,于是整天盯着,看着,跟着,说着,于是矛盾不断,冲突不断。这无疑是最坏的教育。那么,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呢?
最好的教育就是追求“不需扬鞭自奋蹄”,追求的是“教是为了不教”,追求的是“自动化的教育”。
马不想喝水,任你怎么拖,它就是不愿靠近水槽。若想要它喝水,可以让它先吃点盐,吃了盐口渴,再牵它去喝水,没有不肯去的。
在实现自动化教育时,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10种方法:
①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②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③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④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⑤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⑥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⑦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⑧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⑨给他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⑩给他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看来没有教,但是教会孩子的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看来没有管,但是激发孩子的是自己想要学习的欲望和需求。
自动化的教育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给孩子以自由。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的一本书名叫做《给所爱的人以自由》。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之好。而天底下的父母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做到“给所爱的人以自由”,如果能够给一个孩子选择的自由、发展的自由,能够使他自主地学习、自动地学习、自觉地学习、自由地学习,那么一定会是很成功的父母。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自己选择的自由,让我能够幸运地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事业!
第三、做到因材立志,因材为学,因材施用。
教育家吕型伟教授讲过他在上海进行的实验。他说:我试了一个班级,20个孩子都是常态的,不是天才。这20个孩子进来之后,老师围着每个人转,他能走得多快就多快。结果,这20个人中有3个人,只花了7年时间就把12年的东西都学完了。我就允许他参加高考,3个都考到交大,13岁。剩下还有17个,不能让他们留级吧?照样给他们上课,照样给他们教育。第2年有16个人把中小学12年的课都学完了,考大学全考上了。只剩一个人,这个人也不能让他留级吧?我照样给他办班,最后也毕业了,也考上了。是不是偶然考上的大学?到了大学又怎么样呢?我就跟踪调查,特别是前面的3个小孩,在交大的3个小孩,我就跟踪看他的发展。很有意思,这3个小孩在大学里面同18岁的那些孩子们在一个班级(不是少年班,一样的编在普通班里面),在学习上一点没有困难,学得非常好。只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是小孩,不像大人。比如说下课了别的大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这3个小孩在干什么呢?趴在地上打弹珠。哪有大学生在地上打弹珠的?因为他只有13岁,打弹珠是一点不奇怪。所以他的同班同学没有把他们当同学看,有的跑过来摸摸他的头,“哎,小朋友,你到这儿来干什么?”但是在学习上,没有人敢轻视他们。后来3个人到了美国,我继续跟踪调查,发展得很好,一直很好。多挣得了5年时间,多宝贵。一个人生命有限,5年哪。如果我不是这样改革的话,他还要在小学里磨5年,那不是浪费生命吗?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是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
南怀瑾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师都在做一件事”——到底做什么事呢?——“都在残害我们的幼苗。”当然这一句话,在一个作老师、作父母的人听起来是不太舒服,也不愉快的。但是很多的老师和父母却是在做着这样的事,做着把天才变成庸才的事。我的书里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每一个人也都是庸才。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庸才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路。
做成功的父母首先应当帮助孩子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只鹿还是一只鹰,做到因材立志,因材为学,因材施用。让鹿去猛跑,让鹰去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