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与孩子共度美好、高质量的时光
成长,其实是对日子的一种刻写,美好、高质量的日子,与金钱富庶基本无关,与欢聚一堂天伦之乐最多关联;与节日生日假日如何度过有关,与平常过日子更多关联。
解读二:孩子愿意向你轻松倾诉
愿意,就是主动来找父母;倾诉,就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跟父母说话;轻松,就是无论快乐与悲伤,不构成倾诉的障碍。
先前,不少父母的厌烦,就是孩子围绕在身边的雀噪;后来,不少父母的苦恼,却是孩子掩实了房门。
道理是:并非有人讲,才有人听;从来都是有人听,才有人讲。在孩子倾诉父母倾听是否顺当这件事情上,我们只相信日常习惯的积累,不相信某一天某一个时刻的突变。
孩子不愿意向家长倾诉,也许不是因为他遭遇的事情太过困苦,而是因为你听时的不在意、多责备,甚至厌烦。他一旦觉得说给你听是一种比事情更大的困苦,倾诉的大门就此关闭。
解读三:孩子犯错误时能让他了解因果
对和错原本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对”是合乎愿望,“错”是违背愿望。由于大人、大众的愿望是优先的,所以大人和大众就获得了判定对错的权力。然而,探索与尝试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探索与尝试越多,犯错就越多。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习理论”解释的就是这个现象。
养育孩子的难点就是:一方面,要鼓励孩子探索与尝试;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对错是非。原则只有一个:爱孩子,对人不对事;罚孩子,对事不对人。方法只有一个,无论对错,能让孩子了解因果。更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承担错误的后果。
解读四:对孩子的世界知根知底
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悲伤什么,恐惧什么;知道孩子跟谁在一起和在一起做什么;知道孩子的生理特点与发育状况。这一切,绝不是无视和侦查孩子的隐私。
很多家长与我讨教家教之道,可是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能够熬得住不看孩子的日记、手机信息、聊天记录;很少有家长不因此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先说一个浅显的道理。你是孩子的监护人,但他不是你的专属物,他属于他自己。“啃老”的一个心理根源,就是孩子没有得到大人的帮助,完成与成人父母的心理上的分开,所以,既然他就是你的,那么你的一切也就是他的。
再说一个诀窍。当孩子到了拥有秘密的年龄,他必须拥有自己的秘密。这会使孩子拥有更强烈的自我感。有趣的是,孩子一方面渴望对家长拥有秘密,一方面忍不住要家长分享自己的秘密,前提是孩子做主。
家长为什么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最难堪的答案是:家长不信任自己!做一个信任自己也信任孩子的家长,真的好难!当孩子感觉到被信任,秘密仍然在,但谎言就成为没有必要。
解读五:能指导孩子过上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就是有规律的生活,能自主的生活。有规律、能自主的生活一定是快乐幸福的生活。
大体来讲,幼儿阶段的孩子,享受父母好的安排;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做决定,孩子有机会进行选择;初中阶段的孩子,父母和孩子共同商议,孩子有主张;高中阶段的孩子,父母给建议和支持,孩子自己做决定。
解读六:自己也要有梦想,并为实现它而努力
是父母也要有自己的梦想,也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可大可小,重点在努力!第二,忌讳父母的梦想替代、剥夺孩子的梦想。